蓝瑛
山川换古今
2021年度苏富比秋拍中国古代书画专场的第一槌。
即将于10月12日落在明代画匠蓝瑛《江山千里图》山水手卷上!
这是一幅意境浑厚华滋堪比“画中兰亭”——《富春山居图》的恢弘巨作。
蓝瑛的山水世界

蓝瑛 《江山千里图》设色绢本 手卷
48 x 1258.5 公分估价:15,000,000 -20,000,000港币
这件存世之作是蓝瑛早期的作品,其笔法温润,不同于他成熟时期的苍劲凌厉,可谓深得黄公望神髓。
蓝瑛多数传世画作的形制皆以册页、立轴为主,如立轴《春阁听泉图》、《华岳高秋图》,册页《仿古山水》等。
故而,这幅以手卷形式呈现的山水画《江山千里图》就显得极为珍贵。
据历史记载,手卷,别称“长卷”,由秦汉的“简牍”演化而来,其绘制始于晋,兴于明清。这种装裱品式便于握在手中细细赏玩。
如何观看?
宋人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叙述道:“要置一平安床褥,拂拭舒展观之”。让我们缓慢地走进蓝瑛笔下的空灵世界,偃息出尘,
此时凡俗的心绪戛然而止。
我们开始了心外卧游的旅程。
在那里,薄烟掩绕着叠嶂的山峦。
葱郁俊逸的树木生长不息,步小桥而上,沿流水泛舟。
再跋涉千里,浑然不知有雅士临山居。
如此一段怡人的江岸景致,乘虚静,悠然纸上。
职业画家蓝瑛的故事
蓝瑛于明神宗万历十三年出生在杭州的一个职业画工家庭里。
家境贫寒的他,自幼就做工艺学徒谋生。
并展露出过人的绘画天赋。
万历三十二年,二十岁的青年画家蓝瑛遇见了正在杭州西湖游赏的董其昌。彼时,董其昌年过五旬。

明 董其昌 《仿古山水册页》其一
对于董其昌来说,这次邂逅无异于过眼云烟。
但在蓝瑛的内心却埋下了前往松江,追随大师名流的愿望。
万历三十四年秋,董其昌辞官回到松江。
次年春夏之间,二十三岁的蓝瑛即去往松江,
就此,迈出了他人生至关重要的一步。
经由董其昌引介,蓝瑛投入有孟尝养士之风的孙克弘门下。蓝瑛现存最早的作品就是万历三十五年(1607)夏为孙克弘所作的《朱竹图》。
其与孙克弘、张忠、孙枝所画的竹石接裱为一卷。
入孙府之后,蓝瑛又结识了陈继儒、姜绍书、周敏仲等名流乡绅。
籍此得以观赏他们所收藏的法书名画,获益良多。

明 孙克弘等 《朱竹图》
身在松江,不乏地利之便,蓝瑛得以如愿同董其昌频繁往来。
孙克弘去世之后。他更索性长期追随董其昌。
令自己的艺术眼界和交流层次都得到了大大的提升。
粉遮蔽了天光。
万历四十一年(1613),蓝瑛有幸与董其昌、陈廉、吴振携手,在一幅长卷上创作了《芦乡杂画》。这对年方二十九的蓝瑛是很大的鼓舞。

明 蓝瑛等 《芦乡杂画》
董其昌的好友陈继儒也是蓝瑛的重要提携者。崇祯十一年,即陈继儒去世前一年,八十一岁的的陈继儒亲自为蓝瑛《仿黄公望山水图》作题跋。
当中给予了高度的评价。
陈继儒在题跋中描述说,

明 蓝瑛 《仿一峰山水》
蓝瑛此画卷仅略展尺许,
前代黄公望的神逸之气宛若轻云蔽月,
便仿佛已从其间徐徐翻腾而现。当时的苏州著名文人评家范允临也有题跋表达了自己看到这幅画卷时的惊异之情。
他甚至认为这是新近发现的黄公望真迹。
随即向蓝瑛问其出处。直到看见陈继儒的题识。
他方才恍然大悟。
其时,一批士大夫和画家名流也皆对蓝瑛推许备至,几乎视为黄公望在世。

明 蓝瑛 《仿黄公望山水卷》
长卷中题跋颇多,或为彼时画坛文坛名士所作,
亦有蓝瑛经年累月,携此卷走遍江南,
与各地名家交流所得。
如此种种,皆可彰显蓝瑛在师法古意的基础上,所展现的精湛非凡的绘画功力。

明 蓝瑛 《仿大痴山水图》
随着蓝瑛个人风格的成熟,他不仅对松江画家产生了影响,
也在家乡杭州画坛获得了日益广泛的艺术声誉。
《无声诗史》卷四:
蓝瑛画人物、山水
花卉,俱得古人精蕴

明 蓝瑛 《仿古山水写生册》山溪垂钓
明末最后的几年,蓝瑛隐居于自己盖筑的杭州城东的“城曲茆堂“。
他画了“万壑千岩”的大量作品。
蓝瑛晚年定居杭州,以卖画授徒为生。

明 蓝瑛 《仿赵范宽坐凭樛图》
结合浙江本地绘画传统,蓝瑛的绘画最终自成一派崭新的地方风格。
并为长期笼罩在吴派阴影下的浙江画坛打开了一片新天地。
《国朝画徵录》:
画之有浙派,始自戴进
至蓝瑛为极
其时,后世学者也时时感到困惑。

明 蓝瑛 《秋山渔隐图》
蓝瑛虽为浙派殿军,但观其所作,实与戴、吴两不同......
于作家中尚有一二分士气。
陈师曾《中国绘画史》:‘盖能去浙派之粗而得南宗之润者’。
中村不折《中国绘画史》:“殆合南北而为一,以成其精艺者耶?”
蓝瑛俨然已是吴派化成的浙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