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8日,“元视界——水墨与未来”艺术展在雅昌数字美术馆如期开幕。本次展览的主办方为雅昌文化集团,策展人由该集团首席技术官蒋子俊担任,而学术主持由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张敢教授担任。该展是本次主办方推出的虚拟与现实交互语境下的系列艺术展的首次展览,旨在让观众在元宇宙里体验到“超世界”中的水墨之美。
在后疫情时代里,国内外的艺术展览形式都在悄然发生着变化,众多的艺术展览都从线下转移到线上进行。如果按照这个趋势,未来的展览可能更多的是美术馆、艺术馆、画廊和博物馆等等进行“线上+线下”的形式进行,达到一种“虚拟+现实”的展览效果。本次的“元视界——水墨与未来”艺术展就是通过这样一种形式进行。
本次展览策展人蒋子俊就说到:“此次虚拟展览空间设计,展览空间与艺术家的作品进行了独特的结合,通过将参加本次展览的老中青12位艺术家的水墨作品与元宇宙的空间结合,通过空间营造的方式意境再现,艺术家的水墨作品与科技产生互动后呈现出沉浸式的交互体验,这种体验感从观众观看水墨画的角度来说是前所未有的。”

《梅州行1》,纸本设色,123cm×248cm ,杜大恺,2015

《梅州行2》,纸本设色,123cm×248cm ,杜大恺,2015

《灰喜鹊》,水墨纸本设色,250cm×501cm,刘巨德,2017

《双洁》,纸本水墨,69cm×68cm,鲁晓波,2021

《意气》,纸本水墨,100cm×55cm,鲁晓波,2021

《宣德青花龙纹罐》,纸本水墨,70cm×137cm,宿利群,2021

《雍正青花缠枝西番莲象耳大瓶》,180.7cm×97.3cm,宿利群,2019

《山水赋-鹊华秋色NO1》,卡纸上色粉、丙烯、水彩及拼贴等,215cm×77cm,顾黎明,2019

《婚礼系列》,纸本彩墨,198cm×198cm,李佳,2003

《人们和他们的宠物》,490cm×160cm,李佳,2010

《红烛》,纸本,30cm×30cm,金纳,2003

《正是芙蓉花开时》,76cm×76cm,金纳,2005

《山外之山中》,纸本水墨,263cm×550cm,邱挺,2020

《乡村物语》,纸本水墨,35cm×12Ccm,何先球,2015

《水之节奏》,纸本设色,70cm×139cm,刘心泉,2017

《万壑幻雪》,128cm×68cm,丘挺,2020

《月色》,90cm×96cm,王玉良,1998

《须弥柱窟》,68cm×136cm,王玉良,2000

《晌午的光线》,365cm×145cm,陈辉,2015
艺术与科学之间的关系,科技的发展为艺术的创作和呈现带来了全新的可能,艺术家的创造力和思想修养也同样是科学家所需要的。深厚的艺术修养以及艺术的思维方式,对于科学的发展同样至关重要。这是此次展览最需要引发人们思考和重视的地方,元宇宙视角下的展览实践需要平衡两者之间的关系,未来的艺术元宇宙建设更要重视两者之间的关系,这也是雅昌举办此次展览最为重要的初衷之一。
此次展览将水墨艺术作品进行数字化、虚拟化媒介转呈,从虚拟视觉沉浸式的映射和交互视界中,探讨水墨艺术媒介面向未来的多样可能性。策展人蒋子俊讲到,在后疫情时代下,我们的艺术家和原创作者们,尤其以杜大恺教授、刘巨德教授、王玉良等教授为代表的当代水墨艺术家们在虚拟化空间展呈作品后,让我们对水墨艺术的未来发展产生了诸多的思考:数字化时代水墨绘画的未来是什么?是否面临更多元化、综合化的转呈?从创作、呈现,一直到观众的观看模式和思维模式都发生了改变,这种变化到底给时代发展带来了什么?包括我们对于世界的认知发生哪些改变,这都是值得思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