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动态
企业资讯和行业热点
“十四五”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系列解读(上篇)
日期:2021-06-11 阅读:
分享:
导语:文化和旅游部近日正式发布了《“十四五”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简称《规划》)。《规划》全文约1.8万字,包括序言及9个章节,对“十四五”时期文化产业发展形势机遇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简要分析,并作出综合研判,明确了“十四五”时期文化产业发展的主要方向,并通过8个专栏列出44个重点举措、工程项目。为推动文化产业发展不断开创新局面、迈上新台阶,文化和旅游部产业发展司组织专家对《规划》加以解读。


解读一: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  描绘“十四五”文化产业蓝图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   祁述裕

《规划》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提出了“十四五”时期文化产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主要目标、主要任务、保障措施,描绘了文化产业发展蓝图,视野开阔、思路新颖、内容丰富,前瞻性和实践性都很强,对全国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是《规划》的主题

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

“十三五”期间,我国文化产业繁荣发展,2015年至2019年,全国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从2.7万亿元增长到超过4.4万亿元,占同期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从3.95%上升到4.5%。文化产业有力地促进了国民经济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丰富了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提高了中华文化影响力。在新发展阶段,文化产业承担着新的使命。谋划“十四五”时期文化产业发展,同样要抓住高质量发展这个主题。

《规划》坚持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谋划“十四五”文化产业发展,致力于文化产业在“十四五”时期发挥好两个作用:一是进一步融入国民经济体系,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赋能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发挥更大作用;二是不断扩大优质文化产品供给,提高文化企业实力和竞争力,扩大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在文化强国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按照高质量发展的要求,《规划》提出了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既明确了“十四五”时期文化和旅游系统文化产业工作方向,也有效引导了社会预期。

《规划》的四个特点

《规划》的特点可以概括为“四个强调”:

第一,强调以文化产业赋能经济社会发展。“十四五”时期文化产业要发挥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点作用,成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动力。《规划》提出要推动文化产业与国民经济深度融合,拓展文化产业发展空间,提升国民经济相关产业的文化含量,以文化人、以文化物、以文赋能,为国民经济转型升级和社会进步注入文化活力。《规划》强调发掘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结合点,推动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双向融合、相互促进。

第二,强调统筹区域、城乡文化产业发展。《规划》要求统筹区域、城乡文化产业发展。一是在空间布局上,提出与国家区域重大战略、新型城镇化战略和乡村振兴战略相结合,融入国家和社会发展大局,形成多点支撑、各具特色、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的文化产业空间布局。二是在发展方式上,提出把握文化产业发展特点规律和资源要素条件,引导各地根据资源禀赋和功能定位,建设一批具有示范效应和带动作用的区域文化产业带、文化产业中心城市、文化产业功能区、文化产业特色乡镇等。

第三,强调以科技创新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目前,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的结构性矛盾,在很大程度上是创新能力不强、供需不匹配造成的。为解决这些问题,《规划》强调以科技创新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一是促进文化产业“上云用数赋智”,推进线上线下融合,培育新业态新消费新模式,推动文化产业全面转型升级,增强发展新动能。二是围绕文化产业发展新需求,从新型基础设施、文化产业装备水平全面提升,到文化产业标准体系、创新创业载体建设,再到产业创新链培育,构建创新发展生态体系。

第四,强调完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十四五”时期,我国文化产业面临着健全投融资体系、完善文化要素市场、提升文化治理水平等迫切需求。《规划》强调完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一是从文化市场角度,从发展壮大各类文化市场主体、规范发展文化产业园区基地、完善文化企业服务体系,健全多层次、多渠道、多元化的文化产业投融资体系等方面加强政策支持。二是从政府的角度,着眼经济政策、法治保障、人才培养、市场秩序等方面,不断完善文化产业发展环境,进一步发挥市场在文化资源配置中的积极作用,更好释放文化产业潜能。

解读二:把创新作为引领文化产业发展的第一动力
清华大学副教授   张  铮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规划》第二章将“推动文化产业创新发展”置于重要地位,理清了文化产业对经济社会创新发展的助推机制,明确了当前“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的前进方向,很好地体现了文化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并指向了2035“文化强国”建设的目标。

首先,新技术的不断涌现在文化产业数字化进程中最为常见也最为显著的效应就是“改造旧业态”和“催生新业态”,即传统文化行业搭上数字化的快车,原有产业边界模糊涌现新的“原生”数字文化产业。近年来,尤其是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众多传统文化业态被迫或主动投身数字化,反而发现了一片新领地,“云”成为演艺、观展、赏景等原来必须亲身现场参与的文化活动的定语,国有艺术院团和民营演艺机构在线上打开了新的体验空间,融入了互联网思维下的商业模式。另一方面,数字文化产业成为数字经济中最为活跃的业态之一,电商、直播、短视频等在线经济形态将“物质消费”与“精神消费”两种属性融合起来,传统文化资源经由数字技术作为生产要素注入更多行业。例如,国潮超越了文博机构衍生品这种单一形态,为百姓日常生活提供兼具功能性、观赏性和审美性的产品和服务;城市规划、社区营造、园区转型或乡村振兴,都融入了更强的中国传统文化内涵。再有,文化业态在数字经济之下已经不止“卖内容”和“卖广告”这两种传媒产业经典盈利手段,已经在流量分成、兴趣内容与电商联动、场景打造、IP授权等新领域有了强大的掘金能力。《规划》紧紧抓住“创新发展”的突出规律,从这两方面对“十四五”时期文化产业发展的重点方向和落脚点进行了部署,体现了“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两方面的大趋势。

其次,《规划》在“推动文化产业创新发展”方面拓宽了技术视野,除了“信息技术”之外,还把“材料科学、生命科学等前沿领域”作为变革动力,这一点非常科学地把文化内容消费不可或缺的“互补品”——文化装备和设施,以及文化消费的主体——人放到了政策视野的观照之中。这样就能通过文化产业的视角,去推动诸如消费类电子产品开发,大型文化游艺设备研发,影剧院数字化改造,数字文化内容创作、欣赏、传输等环节的技术研发,交互式沉浸式新型产品或设备的研发与欣赏等领域的技术标准自主掌控和科技研发机构的协同创新,对于打破文化科技发达国家对于高端文化科技生产设备与工具软件、消费设备与用户平台的垄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最后,特别难能可贵的是,《规划》“构建创新发展生态体系”部分跳脱了具体的技术、行业、标准等微观领域,从促进创新的生态角度为在全社会建构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创新机制,搭建鼓励创新、扶持创新的平台提出了办法,这一节的阐述既可以看作是文化产业的创新机制设计,更可以看作是政策制定者从文化产业视角对“产业数字化”的创新机制的理解和设计。这部分政策和我国此前出台的“新基建”“文化大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等领域的政策形成了很好的衔接和呼应,成效可期。

解读三:促进供需两端结构优化升级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
中国传媒大学教授   贾旭东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构建新发展格局明确了我国经济现代化的路径选择。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一项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任务,需要从全局高度准确把握和积极推进。《规划》深刻把握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要求,设置“促进供需两端结构优化升级”专章,将供给和需求放到一起进行部署,是一个突出亮点。促进供需两端结构优化升级,是“十四五”文化产业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核心内容。

贯彻落实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要求,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基本遵循。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关键在于经济循环的畅通无阻。促进供需两端结构优化升级,目的就是要畅通文化产业的供给和消费的循环,形成强大的国内文化产品市场。供给端,要紧紧围绕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不断升级和个性化的文化消费需求,从重点文化行业入手,扩大优质文化产品的供给,全面优化供给结构,以高质量供给引领和创造新需求,同时强化文化产品传播和流通体系的支撑作用,促进文化产品顺畅有序流动。需求端,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以扩大城乡居民文化消费为核心,通过改善城乡居民的文化消费环境和一系列扩大城乡居民文化消费的政策措施,着力释放文化消费潜力,以需求变化引领供给体系和结构升级。文化产业服务新发展格局的基本思路,就是要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努力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

从重点文化行业入手,扩大优质文化产品供给,强化文化产品传播和流通体系的支撑作用,是文化产业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供给端的路径选择。《规划》以专栏的形式针对九大重点文化行业提出了优化供给结构的要求,并从普遍要求的角度,对九大重点文化行业扩大优质文化产品供给进行了部署。一是明确什么是优质文化产品。二是提出了原创、普通和数字文化产品的优质文化产品矩阵。三是两类特色优质文化产品: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满足现代消费需求的文化创意产品;把传统文化与时尚元素、中国特色与世界潮流结合起来的体现中华文化精神的文化产品。四是满足少年儿童群体、老年人群体这两类群体需要的优质文化产品。最后强调要打造一批有代表性、影响力、竞争力的文化产品品牌。《规划》还对如何强化文化产品传播和流通体系的支撑作用进行了部署。

以扩大城乡居民文化消费为核心,将释放文化消费潜力作为着力点,综合运用扩大居民文化消费政策和改善文化消费环境政策,是文化产业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需求端的路径选择。在扩大居民文化消费政策方面,一是国家文化消费示范城市、试点城市的典型示范和引领带动,二是完善常态化消费促进机制,三是推进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建设,四是发展新型文化消费模式,推动线上线下消费融合互促。在改善文化消费环境政策方面,一是双向推进文化消费网点建设,二是鼓励建设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三是文化消费的金融支持,四是提高文化消费便捷程度。

解读四:贯彻国家重大发展战略优化文化产业空间布局
云南大学教授   李炎

随着新时代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区域经济、城市群崛起,城乡一体化发展,尤其是在数字技术、互联网和移动终端、区块链等技术对文化生产、贮存、分配、消费方式的影响下,我国文化产业的区域布局及结构也呈现出新的变化。文化产品生产服务方式和消费层级的区域特征进一步凸显,形成了与东中部地区不同的文化产业发展格局。东部地区在庞大城市群文化消费市场及完备现代服务业的支撑下,成为中国文化产品内容生产和服务的主体区域。中部地区通过历史文化和地方文化的传承、活化,形成了以主题公园、文化旅游、演艺和都市文化消费为特征的发展态势。西部地区则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民族文化,构成了以民族演艺业、民族工艺美术、民俗文化体验、休闲娱乐、节庆会展等为特色的产业体系。同时,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文化资源禀赋和文化消费市场细分,驱使东中西部三大区域内部的文化产业空间也可进一步细分。当下,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形成了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中部、东北、西北、西南七大区域差异化、多元化、互补性和不均衡发展的格局。

《规划》从推动区域文化产业协调发展、促进文化融入新型城镇化和发展乡村特色文化产业三大层面,贯彻落实了国家区域重大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战略。深入把握了文化产业发展的规律特点和资源要素条件,规划培育京津冀文化产业群、粤港澳大湾区文化产业群、长三角文化产业群、成渝地区双城文化产业群4个以城市集群为中心的产业集聚区,强化文化与城市、文化与科技、文化与金融的融合,带动新闻信息服务、内容创作生产、文化传播渠道、文化投资运营、文化辅助生产、文化装备生产和文化终端消费生产等业态的高质量发展。依托地方历史文化、民族文化和生态文化资源,培育长江文化产业带、黄河文化产业带、大运河文化产业带、西北丝绸之路文化产业带、西南民族特色文化产业带、东北冰雪特色文化产业带、海峡西岸特色文化产业带7个文化产业带,通过发展地方特色鲜明的文化产业,丰富文化产品与消费,促进文化产业的多元发展。通过实施赋能乡村振兴计划,挖掘乡村文化资源,发展特色文化产业,活跃乡村文化经济,促进乡村文化振兴。四大文化产业集聚区、7个区域文化产业带、1项赋能乡村振兴计划,充分考虑到文化产业发展的市场基础、资源禀赋,覆盖文化产业的主体业态、新兴业态和特色产业,兼顾文化产业区域发展不均衡的现状与特点,与国家重大战略无缝对接,为优化文化产业空间布局明晰了具体的路径和抓手。

从“十二五”期间国家强化文化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推动文化体制改革、培育文化消费市场、促进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到“十三五”时期完善产业结构、培育新兴文化产业业态、促进文化产业转型发展,再到“十四五”时期贯彻落实国家重大发展战略、把握文化产业发展的规律特点和资源条件、优化文化产业空间布局,可以预见“十四五”期间我国文化产业将进入高质量、协调发展时期,文化产业在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中的地位将更加凸显。

来源:中国文化报
021 68599606
服务时间:周一到周五 09:00-18:00
地址:中国上海市 黄浦区 中山东二路58号 A幢301单元
邮箱:info@aiaf.edu.cn
邮编:200010
微信公众号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