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广州“艺术银行”
广州“艺术银行”是其中的失败探索之一。2014年年底,经由中国财富艺术馆、艺术金融骷髅会联手,广州“艺术银行”在珠江新城成功挂牌。面向国内庞大的艺术品消费市场,打造艺术品租赁平台服务,且主推“低价租画”理念。据悉,作为消费者,不但能租到国画、书法和油画,还能租到漆画、版画、雕塑等多种艺术品,艺术品年租金为其货币价值的3%-7%。为了杜绝炒作的可能,广州“艺术银行”还制定了“三不认”原则:不认可拍卖价格、不认可画廊销售价格、不认可艺术家自己报价。在实际操作上,采用“低向化”原则,即只采信所有拍卖纪录中价格最低的20%进行评估。如果还有人怀疑,则进一步在这20%中选出20%进行评估。因为他们认为,“价格越低,可信度就越高。”至于那些从未在市场流通的作品,“则可以按照作品的劳动力价值,评估出租金相应的价格区间。”
预期的市场表现确实“可观”,但现实的约束条件颇多。国内艺术品消费市场结构目前仍以艺术品交易为主,艺术品租赁的份额非常有限,市场需求实际上无法满足平台供给。另一方面,就个体消费者心理而言,艺术品消费行为“占有”效用的一面仍占据主导地位;机构或者单位对于艺术品的租赁效益实际也小于直接购买后的抵税效益,因而也无法表现其“性价比”。其次,艺术品的真伪鉴定也存在问题。“艺术真实价值”本身难以确定,且无法据其所称“科学方式与数据模型”来解决与评定,消费者信心很难在此宣告基础上建立。同时,艺术品“低价走量”的策略,是对国内艺术创作者的挫伤,长远来看,不但阻碍艺术创作者的创作热情,更不利于可持续艺术生态的发展。
(2)台湾艺术银行
与上述相对,台湾艺术银行已取得实质性突破。台湾艺术银行源起2013年3月,时任文化部长的龙应台于25日代表政府正式宣告其挂牌成立,当年投入约七万元资金用于艺术银行的基础建设。首批资金中3500万元用于购买本土艺术家作品,另外的3500万资金用于艺术银行基础设施建设和人事资金。台湾艺术银行的挂牌成立宣示着台湾地区跨入全球艺术银行运作模式版图。为了响应艺术银行的成立,台湾银行家俱乐部随之设立,鼓励台湾地区的企业法人支持艺术银行的工作,成为“银行艺术家”。
台湾艺术银行以艺术品社会化征集为特色,当台湾籍艺术家或代理人提出申请,艺术品遂即提交由专业评审委员会,入选的作品经过购买被艺术银行收藏,后租赁给公众机构。“台湾是目前亚洲地区第二家专业性艺术银行(第一家为韩国)”,台湾艺术大学艺术管理与文化政策研究所赖瑛瑛教授在台湾2016年艺术银行国际趋势论坛中介绍道,并同时指出,台湾艺术银行的财政运营状况有赖于政府的支持,为了更好的服务社会且保持“不与民争利”的传统,基本采取“只租赁不出售”的理念,以化解与艺术市场之间的矛盾,促进本土艺术事业的发展与艺术多元化,打造社会化观众形态的审美空间。
成立以来,艺术作品流通租赁渠道逐渐从政府公共部门向民间企业、机构群体转移,逐步从“加拿大模式”向“澳大利亚”模式转型。
中国民生银行是国内较早涉及艺术银行业务项目的机构,曾于2007年率先推出“非凡理财:艺术品投资计划1号产品(1期,2期)”,立足于中国传统书画与当代艺术两个重要领域,主要发售对象为高净值客户,取得了良好的市场收益与社会评价。《非凡理财:艺术品投资计划1号产品(1期,2期)到期报告》统计数据表明,该理财产品于2009年7月份到期,年度理财收益率高达12.75%,绝对理财收益率1期为25.50%,2期为24,44%,高于同期股票市场和房地产市场收益率。2011年,中国民生银行设立文化产业金融事业部,该艺术品金融投资部门已在全国重要一线城市设立分支机构,涉足于艺术品金融产品的推广开发。
(4)招商银行
2009年,招商银行向银行私人客户提供“艺术品鉴赏计划”服务,在艺术银行领域取得开创性突破。据悉,此项服务中,银行部门与美术收藏机构协同合作,客户依据个人的艺术品位和审美情趣挑选艺术作品,在与银行鉴定相关保证协议与缴纳一定数额的保障金后,便可在规定时限内拥有该作品的鉴赏权,甚至可将珍爱的艺术品带回住所。
“艺术银行”国际论坛
(1)2016艺术银行国际趋势论坛
2016年3月,在CIABI(注册国际艺术品经纪人协会)中国事务处的支持下,加拿大艺术银行、澳洲艺术银行、台湾艺术银行、英国政府收藏档案馆、美国驻外使馆艺术展览办公室等国际艺术银行相关组织机构齐聚台湾,共同举办“2016艺术银行国际趋势论坛”。同年4月,CIABI中国事务处正式发布《艺术银行模式在中国艺术市场的发展分析报告》。
论坛追溯艺术银行的发展历史,并展望艺术银行未来的发展道路,艺术银行在未来的发展趋势主要概括为:
(1)明确宗旨,提高管理。加拿大艺术委员会传播与公众参与处处长塔米·斯科特(Tammy Scott)提出“前驱与再造”理念,呼吁艺术银行以谋求大众“文化权益”为宗旨,同时进行专业管理以服务大众,重视艺术银行与市场营销的关系
(2)强化运营,财务平衡。澳大利亚艺术银行负责人托尼·史蒂芬斯(Tony Stephens)提出“艺术银行与分享经济”的协同发展理念,寄望艺术银行在未来解决“在不依靠政府财政支援的前提下,实现资金链的正常周转”
(3)打造品牌,提升价值。有效利用社交媒体的大众性特点
(4)艺术生态,社会合作。台湾艺术银行负责人张正霖指出,艺术银行艺术品流通的实现,使得政府机构、民间企业与公众空间成为“行动美术馆”,
“艺术银行俨然已经成为画廊、艺术博览会之外的第三大艺术品流通机构”。
(2)2017亚洲艺术品金融论坛暨全球艺术银行行长高峰论坛
“2017亚洲艺术品金融论坛(第二届)暨全球艺术银行行长高峰论坛”于2017年3月28日在亚洲地标建筑陆家嘴上海中心成功召开。以“精神消费时代的艺术投资与艺术消费”为主题,本届论坛聚焦艺术品投资与消费,邀请来自艺术、金融投资、高等教育与研究的专家学者就海内外艺术银行的运作与国内的发展情况进行对话,共同促进国内艺术与金融进一步融合创新。本次论坛由亚洲艺术品金融商学院主办,中国文化金融50人论坛协办。
“我们所处的社会正在发生巨大的变化,人们的消费习惯和产业经济模式都在发生深刻的变革。随着精神消费的崛起,艺术品与资本市场的融合将是历史的必然,艺术文化金融服务业将是创新增长的关键力量,这在我国是一个较新的复合领域,需要全新的思维模式。”亚洲艺术品金融商学院创始人范勇表示,而亚洲艺术品金融商学院(AIAF)的成立应时代背景而生,力求塑造一个突破学科边界的独立高等教育机构,持续探索培养艺术文化金融复合型人才的创新路径。
“艺术银行”的发展瓶颈
艺术银行作为一个新兴产业,能够为艺术家创造新的作品发表渠道以及展示的机会,然而在国内艺术市场的大环境下仍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礁石”。
政府作为公共文化服务机构或文化设施建设,对于艺术银行的大力投入仍然较少;企业对艺术银行及租赁概念的认识存在不足、民众的艺术消费观尚未成熟、固定的消费群体的构成须待时日;再者,专业人才的缺匮也是阻碍艺术银行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艺术银行与相关业务是一整套系统性的艺术与金融服务体系,艺术银行中的买卖、鉴定、租赁、保管、抵押、艺术品金融化等业务与服务需要艺术品金融两面兼备的人才。同时,艺术银行稳定持续的运作运营也需要市场营销与经营类专业人才,策划进行各种推广活动,包括但不限于主题活动、网上社区、沙龙。
在“2017亚洲艺术品金融论坛(第二届)暨全球艺术银行行长高峰论坛”的圆桌论坛中,谈及艺术银行的未来发展方向,程天权先生曾指出,“对于人才的积累、培养,或者说有更大的一个基础,这是我们这个市场能够健康蓬勃发展的保障”。中国艺术品收藏历史悠久,艺术内容与品种丰富,阿德里亚诺 · 托尔切洛更进一步提出“人才必须要有创新,要有创意,并且要有长远眼光”。
艺术银行的发展趋势是人文艺术、科技创新和金融投资相结合。科技发展进步带来透明度与便捷性,人文艺术的熏陶也将使公众将更愿意去进行艺术品的了解。随着艺术品金融化的规模发展与人才的培养配备,相关机构对文物或者艺术品的考虑将不再简单停留于证券化探讨,而是可以开发IP衍生,成为大众人均可享的消费品;艺术银行在扶持年轻艺术家的同时,也将更多元化发展,赋能艺术消费与艺术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