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9月23日,“第二届国际艺术品资产评估论坛暨艺术品金融与资产评估高峰论坛”在上海外国语大学隆重召开。本次论坛由中国资产评估协会指导,亚洲艺术品金融商学院和上海立信资产评估有限公司联合主办,论坛得到中国文物交流中心、美国评估师协会的支持,上海外国语大学高级翻译学院协办。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经济学院副院长,中国人民大学艺术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博士生导师黄隽教授在论坛上作了“艺术品市场的发展与艺术品评估”的演讲。
黄隽教授通过数据分析了世界艺术品市场发展的过程, 20世纪两次世界大战等重大事件的发生,深刻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环境和精神状态。现代科技、哲学、心理学和战争创伤深刻地影响了艺术的表达方式、创作环境和艺术家的心境。二战结束后,美国一跃成为全球经济实力最为雄厚的国家。20世纪40年代到70年代,美国纽约出现了第一个艺术流派--抽象表现主义,之后当代艺术--波普、极简、观念、装置等,偶发艺术、环境艺术、观念艺术等众多流派不断涌现。现当代艺术成为全球艺术品市场的主流,在现代商业和金融的推动下,不少在世艺术家的销售业绩名列前茅。
20世纪80年代以后,世界经济活动超越国界,科技进步速度之快前所未有,生产要素和文化元素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与此同时,金融放松管制,资本追逐利润在全球流动,金融创新蓬勃发展。全球化促进了当代艺术的传播和发展。一些发展中国家的艺术家、尤其是年轻艺术家加入到当代艺术语境中来。在当代艺术的传播中,本土传统文化与当代艺术既有借鉴融合,也有争论冲突。全球艺术博览会和博物馆数量大幅增长,艺术与设计和时尚融合,艺术跨界延伸到更为广阔的自然空间,多维度介入到社会生活中。
20世纪之前,由于悠久的历史文化资源,世界艺术中心一直在欧洲伦敦和巴黎。伦敦苏富比与佳士得文物艺术品拍卖行一度占据了全球95%的市场份额。二战以后,美国的经济实力促进了社会经济文化的中心由欧洲转移到美国。美国政府出台鼓励非赢利性机构发展的机制和政策,艺术品慈善公益捐赠可以减免税收,这项制度促进了市场的繁荣。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纽约超越伦敦成为全球最重要的艺术品交易重镇。
2001年后,伴随着中国进入WTO,中国经济改革开放的步伐加快,经济腾飞、财富积累和精神文化需求共同催生了文物艺术品市场快速发展。中国作为具有5000年历史的世界文明古国,文化历史资源丰富。北京作为全球的政治、文化、金融、科技中心具有得天独厚的资源禀赋,香港作为远东地区最大的国际金融贸易中心,对整个大中华和亚洲其他地区具有较强的辐射能力。2009年以后,在宽松的货币政策和经济强刺激下,中国艺术品市场快速发展,北京和香港交易规模攀升,中国、美国和英国形成了三足鼎立的高度集中市场结构,占据了全球艺术品市场80%以上的交易份额。
关于艺术品评估,黄教授谈到,评估目的和动机的不同,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艺术品价格结果;比如在拍卖过程中,很多拍卖行是为了能够让更多的人参与,拍卖人就会把保留价放得比较低,所以评估的结果更符合拍卖行销售的意愿。很多人是希望通过艺术品捐赠来抵税,所以委托人希望能够评得高一点,捐赠实际上是非交易型的,跟交易不一样,不同的目的会影响拍卖的结果。
艺术品评估要将宏观和微观相结合,即顺周期和艺术品本身,所谓顺周期就是艺术品市场受宏观经济的影响,如当前中美贸易战就会对艺术市场产生不利影响;艺术品评估需要眼力和科技结合;中国需要有公信力的、独立的评估机构;中国的艺术品评估不缺技术和方法,缺的是市场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