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 亚洲艺术品金融论坛(第七届)
Asia Art & Finance Forum 2022 (The 7th Edition)
暨“元融无界智拥财富·数字焕活传统文化”高峰论坛
Boundless Wealth in Meta-Universe and Digital Revitalization of Traditional Culture
尊敬的各位领导和各位学界、业界前辈、师友们:
大家下午好!非常荣幸受到亚洲艺术品金融商学院的邀请与在座分享我的心得和观察。大学的时候我就进入文化遗产学研究领域,当时的研究方向是关于拍卖与文物回流之间的辩证关系。现在有幸供职于苏富比拍卖行(常驻中国)从事中国古代艺术品的交易工作,今天我就从拍卖前线的一些经验来浅谈一二。
首先大家肯定都听说过:天下大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文物艺术品也遵循这一规律,经历着分离聚散。在大众的潜意识中,似乎聚集是正面的,而离散是负面的,但其实究其本质,集散是中立客观的存在。收藏的行为发生在集散之间,有了集散,每一个个体收藏才有了更新迭代的动力和机会,从而有的收藏更加精粹,有的收藏更加广博。
放在全球语境中,文物艺术品的集散更多了两层使命,即文化的弘扬以及文物的回流。履行这两层使命固然有政府间的合力以及民间机构乃至于个人的义举,但市场润物细无声的推动也至关重要。有了市场,文物艺术品从书本、殿堂以及人们的想象走进了普罗大众;在市场中有了价格,大众才好凭借所谓物以罕稀为贵的自然规律,对文物艺术品到底何其珍贵有了更可视化的了解。进而,强化了大众对文物艺术品的诊视。
文物艺术品的收藏自古已有。在中国的宋代,文人就对前朝收藏非常有兴趣,收藏也已蔚然成风,当然随之而来的就是当时市场上的文物流通。宋徽宗的《文会图》,现藏于台北故宫。从局部中我们可看到其展示人们以文会友,一起收藏文物并交流心得的画面。
在乾隆九年的时候,即英国公元1744年,苏富比拍卖行因为伦敦拍卖欧洲古籍而创立品牌,而后的近300年间,我们与时俱进。上世纪时,也在欧洲、北美以及亚洲等地开设了中国艺术品的交易板块。1965年,我们的足迹走进了纽约;1973年进驻了香港,明年我们即将迎来亚洲50周年;1744年(乾隆九年)我们在伦敦创建了品牌。
文物艺术品的收藏和市场一样有识可鉴,因此维护好市场具有历史传承意义。基于数百年的积淀和总揽全球的视野,苏富比发挥优势,经手了许多世界级的中国艺术品收藏。仅在最近十年间,我们便有瑞士的玫茵堂,日本的阪本五郎,美国琼肯三世,英国吴博士,英国何东爵士等名家的收藏委托苏富比一手。在取得佳绩的同时,我们也不止一次令世界被中国艺术品魅力所折服。几十年前这些名家在收集各自收藏的时候,苏富比是他们的入堂渠道之一;几十年后,他们的心血再经由苏富比呈现给世人。而后起的中国艺术品收藏者们也有机会再接再励,继续传承。
传承文物艺术品是有使命感的,依靠市场来实现民间收藏行为,是对文博机构践行这一使命的自发性的不断补充。长远来看,市场和机构是两条腿走路,是对传承的一种完善。市场促成的民间收藏,虽然是自发行为,但优秀的藏家也不乏接济天下的情怀。上述提到玫茵堂有约600件藏品,就捐给了苏黎士的Rietberg博物馆做长设展出;何东爵士则是有一批高古玉器,捐给了大英博物馆,让世界领略到中国高古文化风采。
市场推动的收藏除了令中华文化在海外得以弘扬,也为文物回流带来契机。相信大家最耳熟能详的就是上海龙美术馆,回购成化斗彩鸡缸杯的美谈。其实在捐赠之外,也有不少的藏家以各自的能力,力所能及的方式来分享和传递中国艺术品的价值。比如自发的组织雅集,与志同道合的爱好者一同鉴赏藏品,或者将自家的藏品研究集结成书进行发表,让中国艺术品精髓惠及更多的普罗大众。说到此处,被传承的就不仅仅是这些文物艺术品物质文化遗产,还有收藏的过程、研究的过程,这是自古代时期的文人就已经有了的传统。这使得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延续,对中国复兴中华文化自信也功不可没。
在中华文化的复兴之路上,有越来越多的年轻血液加入,这从中国风,国潮等年轻文化的兴起可见一斑。在中国艺术品的全球市场上,年轻藏家群体也涌现的非常明显,尽管中流砥柱依然是年龄和财富都更具积累的中年人士,但80后稳健发展,90后崭露头角,甚至是千禧一代也逐渐有新秀开始关注并参与我们的拍卖。自2020年以来,苏富比在亚洲就有超过30%的竞投者是40岁以下的客户,顺应这样的年龄分布,苏富比也丰富了中国艺术品的交易形式,除了传统的大拍、小拍、网拍等,我们也增设了许多主题的延时网拍,为一些市场价值更亲民,但文物价值、美学价值也不低的藏品寻找到受众。
随着第五届中国进博会的开幕,我们也率先展出了即将于亚洲上线的苏富比“Buy now”平台,提供了网拍、拍卖、展售之外的新形式,让藏家群体获得更全面的市场渠道来完善各自的收藏。收藏是一项社会传承文化的事业,在这一事业中,苏富比任重道远。我们身处全球,也放眼全球,也继续将在全球市场中服务。
我的演讲到此结束,再次祝愿亚洲艺术品金融论坛圆满成功。
*本文综合整理自彭哲文先生在第七届亚洲艺术品金融论坛上的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