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 亚洲艺术品金融论坛(第七届)
Asia Art & Finance Forum 2022 (The 7th Edition)
暨“元融无界智拥财富·数字焕活传统文化”高峰论坛
Boundless Wealth in Meta-Universe and Digital Revitalization of Traditional Culture
尊敬的来宾们,专家们,同仁们:
今天我们在这里举行亚洲艺术品金融论坛,首先请允许我代表上海市收藏协会对本次活动的举办表示热烈的祝贺。
开埠之初的上海 / 图片来自上海市档案馆
上海素来享有全国收藏半壁江山之美誉。早在清代的时候,就有此说法。上海作为中国第一城市,半壁江山之名是由金融赋予的。公元1843年11月17日,即道光二十三年九月二十六日,乔治·巴富尔宣布上海开埠,自此上海成为了东西方文化交融的大码头,同时它也成为了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新高地。经济的发展带来了金融,同时亦带来了艺术品。此时,中国正经历着一场惊天动地的事变——太平天国。
太平天国打造了江南,一路烧杀抢掠十四年之久。毋庸讳言,太平天国运动致使江南的文物名胜古迹遭受到空前的浩劫,但这也使中国的文物艺术品走进了上海租界——古玩市集五马路,即上海广东路(东至外滩,西至西藏中路)。
清末年间的广东路与现在的广东路 / 图片来自网络
旧时的广东路,最出名的是古玩市集。19 世纪 60 年代起,因茶楼常客们相互鉴赏、交换佩件和小件古玩的爱好,逐步演变成成熟的茶楼古玩市场。到 20 世纪 20 年代,这里已经有古玩店面 18 家,地摊 100 余家。现今的“五马路”,是上海市 64 条“永不拓宽的街道”之一。
广东路海口路交界路口今貌 / 图片来自网络
传统的古玩市场由城隍庙发展至庙里的茶馆生意。后来上海不断发展,到了1921年,古玩艺术经营的这些商户走进了广东路的古玩市场。自此,中国的艺术品真正实现了金融化。
1930年 卢在自己公司前的合影
在当时有一个很有名的公司,叫卢吴公司(两老板:卢芹斋和吴启周)。这两位老板是湖州富商,卢在十几岁时来到上海,在国民党四大元老之一张静江的家中做仆人。张静江因公务在法国做生意,赚到钱财后也希望他们能够自立门户,独自历练,并持资金支持。二人就选择了做中国的艺术品,在巴黎合开古董店(吴启周负责在国内拿货,卢芹斋则负责在利用人脉和出色的语言能力在国外出售),在上海也开设了一家古董公司,命名为“卢吴公司”。
卢芹斋
在整个民国时期,北京琉璃厂的最大雇主(购买琉璃厂艺术品)就是上海的卢吴公司,艺术品通过该公司进行出口,走向五大洲。解放前的70%的艺术品是在上海实现市场流通的,所以我们今天说,艺术品金融化,在解放初期发生在上海。
我们的收藏协会就是在文革以后成立的,是中国最早的一个收藏协会组织。我们组织于1986年成立,整整比中国收藏家协会早了10年。一路过来,我们的民间收藏红红火火,为收藏业的发展增添很多色彩。但是民间收藏不同于艺术品收藏,很多的收藏都当作生活用品,这一片市场很重要,因为它奠定了艺术品的收藏基础和人才基础,同时又提供了艺术品收藏家,他们就是从很基础的收藏逐步走来的。
中国最早且改革开放以后的民间收藏馆就在上海。1983年6月9日,上海有一位钟表收藏家叫王安坚,他办了一个家庭钟表博物馆,解放了之后给予报道,它就成为了当今中国最早的民间藏馆。虽然政府并没有给予审批,通过审批的是来自1996年另外一位名叫许四海的收藏家所创办的紫砂壶博物馆。自文化部门审批后,它整整比北京的马未都博物馆要早5年。所以上海是改革开放以后民间收藏兴起的地方,也是我们艺术品成熟发展的地方。1993年,艺术品重新拍卖,为什么选择在上海?因为上海的收藏基础,上海民间收藏的热潮推动了艺术品金融化。
走到了今天,我们今天参与这次论坛,最令我感触深的是本次会议制定了一个团体标准:《艺术财富规划服务规范》团体标准,这个标准定的很好。我们在今天要睁开眼睛看艺术品投资,不能再唱赞歌。在场有许多收藏家、艺术品投资家云集在此,大家手中收藏的艺术品何时能够成功兑换?事实上我们要去把它们变现是一个很遥远的事情,所以我们的艺术品市场,从1993年到2013年20年的时间走完了西方200年的历程,我们的市场发展的非常快,甚至是世界的奇迹。但是我们的市场仍是一个不成熟的市场,还有诸多问题尚待解决。这些问题制约了艺术品的发展,制约了艺术品的金融化。像我们今天这样坐下来制定一份团体标准,我认为这就是在为我们的艺术品规范去做实事。如今,在该领域做这样的事情仍很少,所以今天,亚洲艺术品金融论坛能够签定这样一份团体标准,使我们看到我们的艺术品市场将会有一个很美丽的前程。
最后预祝本次活动圆满成功,谢谢大家。
*本文综合整理自吴少华会长在第七届亚洲艺术品金融论坛上的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