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市场趋势
市场资讯和行业热点
绝地深藏:金代砖雕壁画墓“原境”呈现
日期:2023-03-14 阅读:
分享:

仕途青云壁画 金代(1115-1234)高158厘米,宽151厘米 2007年繁峙南关村金代壁画墓出土 山西博物院藏

“当一座墓葬的内涵被分类为不同的媒材进行登记和分析,它的完整性就消失了。这种“消解原境”的研究方式成为西方过去几十年来研究中国古代艺术的主流,一个重要的原因是研究者的资料主要来自各种不同渠道的收藏,包括甚多盗墓而来的器物。”巫鸿在文章《墓葬美术研究方法》中这样描述。


左:费慰梅 右:武梁祠拓片

中古以降,商品经济活跃,市井文化兴起,“中国壁画”从作为寄托生者和逝者心灵愿望的独特空间——“墓葬和寺观”中诞生。这一渐兴自西汉,后汲元明的美术传统,可谓既描绘了真实的历史,又填补了技艺的空白,由此区别于文人画派而自成为一套内涵深刻的图像艺术系统。


杂剧图壁画,金代(1115-1234),高123厘米,宽117厘米,1994年平定西关村壁画墓出土,山西博物院藏

中国现存壁画,以地面下的墓室壁画和地面上的寺观壁画为主要形制。墓葬壁画大多描绘墓主人的生前身后事,包含宴饮、戏曲、孝子等表现题材,充满了浓烈的世俗享乐气息;而寺观壁画,一方面寄寓着人的心灵诉求,另一方面则将题材扎根于民间土壤,经由绘制大量囊括了宗教、道德典范等以故事为表现形式的传统题材,以期规范民众的身语意,构建一致的文化认同模式。
 

宝宁寺罗怙罗尊者、那迦犀尊者,明代(1368-1644),纵119.4厘米,横61.7厘米,山西博物院藏

2022年1月19日,展览《世间神祇——中古以降山西寺观与墓葬中的图像》在苏州吴文化博物馆拉开序幕。砖雕、墓葬壁画、寺观壁画、水陆画等上百余件文物、艺术品,鲜明若初地映照着。
 

宝宁寺往古妃后宫嫔婇女等众图,明代(1368-1644),纵116.2厘米,横60.9厘米,山西博物院藏

向我们呈现了地处中原与游牧文化交织地带的山西北方,其在中古时期民间生活的百态和“事死如事生”的葬礼观念。
 

二十四孝——孟宗哭竹生笋砖雕 金代(1115-1234),高18厘米,宽24厘米,厚4.5厘米 1981年山西省新绛县南范庄金墓出土

此次展览精选近40件山西博物院在1974-1975年之间临仿的寺观壁画摹本。这些临摹水准颇高的摹本弥补了原生壁画因保护不当而缺损所造成的视觉体验偏差。
 

王仙圣母众图,元代(1271-1368),纵89厘米,横69.5厘米,1974年临摹于稷山青龙寺,山西博物院藏

特别值得关注的是——山西博物院藏郝匠金墓墓室。郝匠金墓(M1),出自金代民众之手所构建的“往生后的世界”,为典型的砖砌仿木结构双室墓,墓室由墓门、前室、甬道、后室四部分组成。
 

郝匠金墓,金代(1115-1234),2013年山西晋城市区郝匠村出土,山西博物院藏

该墓室模仿了现世建筑的空间结构,并施以彩绘,如通常所见的,古建筑中的倚柱、斗拱、梁枋、门窗等。充分体现了,中国墓葬美术中将墓俑甚至整个墓室显现为实物的微缩形式的艺术特点。


展厅现场,郝匠金墓(局部)

通过完整迁移与借助视频、VR、虚拟现实技术等多媒体手段,这一墓葬空间在装饰和构建过程中所隐含的逻辑和理念,及壁画图像所折射出的社会关系、历史记忆、宇宙观,以及宗教信仰等深层问题,得以完整呈现在我们眼前。
021 68599606
服务时间:周一到周五 09:00-18:00
地址:中国上海市 黄浦区 中山东二路58号 A幢301单元
邮箱:info@aiaf.edu.cn
邮编:200010
微信公众号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