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动态
企业资讯和行业热点
藏有所依——记华人世界最大摄影收藏家靳宏伟先生做客亚洲艺术品金融商学院做主题演讲
日期:2019-07-04 阅读:
分享:
6月29日晚,AIAF全球艺术金融领袖课程二期学员,全球著名摄影收藏家、世界第三大图片社法国SIPA的董事长、美籍华人靳宏伟先生,应范勇院长之邀作客亚洲艺术品金融商学院,为大家带来“藏有所依:世界摄影史与当代摄影市场的收藏和脉络”主题讲座,将世界摄影史和自己丰富的收藏实践经验贯穿在短短1个多小时的讲座中,为来自金融投资、画廊、律所等各界嘉宾及摄影收藏爱好者系统梳理了摄影艺术发展史的脉络概况,并分享了私人摄影收藏的宝贵经验以及行业内不为外人所知的“潜规则”。

 

一、摄影收藏与其他艺术品收藏的区别与误区

讲座伊始,靳宏伟老师即指出个人的判断在摄影艺术收藏领域与其他艺术领域有很大不同。指出摄影尤其是在国内做摄影,许多在当代艺术上浸淫许多年的人,在摄影认知层面上仍然有很大提升空间,由于对世界摄影发展到什么程度的不了解,不知道中国和世界的摄影艺术的差距,无法对摄影作品的艺术价值作出正确的判断。

 

二、有名和无名摄影师照片的价值在哪里

靳宏伟老师指出了国内目前摄影收藏存在的误区。他举例古币瓷碗收藏介入摄影收藏时很容易把和古币瓷碗收藏和收“老照片“做一个联系。而这在摄影收藏上是很大的误区。但国内 “老照片的收藏”的市场已经存在。靳老师提醒国内大部分的“老照片”的拍摄者是八国联军或者是律师,还有来中国旅行的外国人,这些人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没有一个摄影者是名摄影家。”而西方在19世纪发明了照相技术的同时就诞生了一批“名摄影家”。而名摄影家”直接关系到照片的收藏价值。

有名和无名的照片区别在哪里?中国的这些老照片,在靳宏伟老师谈到,这些“老照片”,有历史价值,有文献价值,也有一定的旧(新)闻价值,但唯独没有“艺术价值”。假如一件东西没有“艺术价值”,就是“不值得(收藏)”(对于博物馆也许是值得的,但对于美术馆就没有意义)。也就是今日主题要着重谈的:“藏有所依”的“依”,即“(收藏)依据”在何处。靳宏伟老师谈到他只收藏20世纪的摄影作品,因为有85%~90%的摄影大师是在20世纪崭露头角的。

 

三、摄影作品的艺术价值

美国摄影收藏发展史概况

摄影技术发展至今180年,美国在80年代涌现出一大批新兴的摄影家,他们对摄影艺术的发展起到了破竹的作用,把美国的当代摄影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如后现代主义代表人物辛迪·雪曼(Cindy Sherman),对当代摄影史作出了极大的贡献的罗伯特·梅普尔索普 (Robert Mapplethorpe),在梅普尔索普之前,美国所有的美术馆都没有摄影部,但是他那些兼具古典和当代气息的摄影作品被认为可以当作艺术品来收藏后,美国80年代纷纷建立了美术馆的摄影部,这是美国当代摄影兴起的一个标志性事件。

靳宏伟老师提到在学院全球艺术金融领袖课程纽约参学时,与范勇院长和电影《华尔街》的原型人物阿瑟进行了交流,阿瑟曾透露一个不为外人所知的数据,世界上有1000万美元以上的独幅作品90%是在纽约成交,100万美元以上的独幅作品80%是在纽约成交。二战后,很多欧洲的摄影师来到了美国,这使得美国当代摄影的繁荣达到一个空前的程度。靳老师提到了黛安娜·阿伯斯( Diane Arbus )等人,尤其是阿伯斯,她的摄影画册卖出了1200万本,其女儿签名的限量50个版的作品现在售价在16~22万欧元一幅。世界上70%的摄影作品是被美国人买走的。


黛安娜·阿伯斯作品,靳宏伟收藏
 

世界摄影收藏趋势

靳宏伟老师提到,世界上重要的摄影画廊基本上都在美国。但去过瑞士巴塞尔的都会知道,近年来摄影作品在展览里占据了相当大的比重,昂贵的程度一般人无法想象。比如说安德列斯·葛斯基的《莱茵河》,第一次拍卖430万美元,限量6版,去年第6版在画廊一级市场的售价500万美元,又比如说辛迪·雪曼,有编号的196幅左右的大幅作品被富有传奇色彩的洛杉矶布洛德美术馆悉数收入囊中。
 


《莱茵河,作品2号》
安德列斯·葛斯基摄于1999 年

摄影收藏的依据、四项基本原则

靳宏伟老师提及中国经过这些年的发展摄影市场有所增长,但是整体水平仍处在非常初级的阶段。初级阶段最大的一个问题是认知。许多人不知道如何对价值进行判断,价值在哪里。什么是“藏有所依”的依?摄影史和艺术史就是它的依据。依据来源于是多年来众多流派的碰撞与成长,最终形成了在世界艺术史的定位,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依据”。

靳老师提到“喜欢”是步入收藏领域的起点。他分享了自己购买摄影作品“四项基本原则”。第一,作品在摄影史上的定位;第二,作品在摄影史上定位后的价值,特别说明了摄影史上有定位并不代表它一定有“价值”;第三,作品在将来升值空间的可能;第四、个人偏好。他特别提到,香港巴塞尔几乎没有关于摄影作品买卖的评论文章,实际上照片卖掉的数量超乎众人意料。
 


讲座中认真笔记的来宾

摄影的“主义”和收藏体系

“凡是踩在‘主义’点上的,没有一个人不是大师。”靳老师提到里查德·普林斯,被誉为挪用主义第一人,他是世界上第一位照片拍卖过百万美元的摄影家。辛迪·雪曼,后现代主义代表人物。曼雷,达达主义代表人物,以及后来的新写实主义。靳老师总结到凡是踩在“主义”点上的,没有一个人不是大师,没有一个人不会被艺术史摄影史确立地位。然而孕育这些大师也需要土壤。他提到北卡黑山学院,那里培养了德库宁、波洛特、罗辛克等大师,被称为大师的摇篮。黑山学院为这些人提供了一个非常特定的环境,在那里他们形成了自己的流派和主义。他向来宾介绍了国际上的两个体系,评论体系和资本体系。他向来宾描述到在一个摄影艺术家刚有雏形的时候,评论体系介入第一脚,然后资本体系再进行介入,“评一下,买一下”。两个体系不停地相互作用,最后把它抬到一个非常高的位置(国际顶尖画廊介入)。

随后靳老师举葛斯基的迪拜王子岛的例子,几年前在巴塞尔一张照片拍卖100万美元。有些人不解,同一个角度可能自己的照片比他的拍得更好。曾有一位研究摄影的教授做过解读,葛斯基是世界上把莱茵河用PHOTOSHOP的办法将粮仓抹去的第一人。靳老师说这只是一部分,还需要考虑照片背后的隐喻,葛斯基来自欧洲最具影响力的杜塞尔历史学院的摄影流派,同时也遇到了比较好的评论体系,每一步每一脚的介入都有人帮他不断往上拔高,而后不断有资本介入。再回顾一下他的作品,拍香港股票交易所,芝加哥股票交易所,拍舟山渔民织网,拍99美分便利店,所有这些照片的背后,都有一个隐喻,叫“钱”。他所有拍的东西都和钱有关。钱如果叠加多次,就是资本。他照片背后的隐喻,是人们对资本对钱的渴望。又譬如理查德·普林斯,他最有名作品是德克萨斯女郎系列,主要讲的是美国70年代到80年代美国中产阶级的性饥渴和性暗示。由于触及到了这个主题,舆论把他抬到了重要的争论牌面。这样看来这些作品都具有相当的社会意义和价值。
 


安德列斯·葛斯基作品,靳宏伟收藏

美国当代摄影与中国的区别,

艺术价值与收藏的关联

中国早期没有把照片当作艺术来对待。靳老师认为如果不把摄影当作艺术,它就不会成为艺术。美国从二、三十年代开始一些摄影家就有意识地只洗印1或2张照片,第一次洗印的1或2张照片叫做vintage,就是我们讲的原作,照片过一段时间以后也可以洗,但vintage是最具价值的。他举例亚当斯的《新墨西哥州的月升》,第一次拍完后只洗过3张,现在这3张照片如今分别藏于3个美术馆。如果现在把这3张照片拿出来拍卖,单价预估可达1000万美元。除了20世纪的摄影大师,靳老师对收藏照片初级阶段的建议是只买喜欢的,别买贵的。但凡买贵的他强调必须要用“四项基本原则”,要“藏有所依”。而要买贵的照片就要买“蓝筹股”,如果说不够出名,不论拍摄得有多好,如果不是同类作品中最好最出名的,即没有依据,很难有升值空间。他提到现在有部分摄影藏家面临藏品在市场上难流通的问题,他提到摄影史上大师的照片,摄影史上地位确认的摄影家的照片,只存在赚钱与否和赔多少的问题,但一定有人接盘。而如果买了八国联军拍的“天坛”照片,尽管很重要,也只有唯一的一张,因为照片没有古董的价值,不容易流通,而摄影收藏本身就是个小圈子。

靳老师最后总结道,买照片说难很难,说容易很容易,就是买“蓝筹股”。
 


 

随后靳宏伟老师分享了他的中外摄影珍藏,穿插不同时期大师摄影作品的介绍,并对其中几幅代表作做了鞭辟入里的讲解。
 


 

讲座结束前,范院长在总结致辞中提到,系统地了解国际的摄影市场和世界摄影史,了解中国摄影家的成长,从摄影发展的源头梳理脉络,流派、传承,清晰看到摄影艺术的发展和成长脉络,是一个系统学习的体验。由于各种原因,国内很少有人可以系统地学习审美、艺术史,相对于在这个领域里系统学习的匮乏,现代市场对此有大量的需求,对于财富的保护和增长,对于一些金融从业者需要帮助客户去处理艺术品财富的管理,对于一些家族的财富传承,如何使财富有一个良性增长和可持续发展,已经是不得不面对的重要问题。他提到,访遍全球顶尖艺术品交易市场与业内资深人士深入交流后发现相对于西方的严谨和严肃,中国人参与艺术品市场有时过于感性任性和不严肃,而这种差距在于我们本身缺乏系统的思考和学习。此次的讲座“藏有所依”让人受益匪浅 ,也引发思考,希望能有更多朋友喜欢艺术,让艺术给生活带来更多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