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动态
企业资讯和行业热点
教育部长江学者、同济大学孙周兴教授分享他眼中的当代艺术评价标准
日期:2019-08-05 阅读:
分享:
8月2日下午,孙周兴教授在亚洲艺术品金融商学院就“当代艺术有评价标准吗”这一话题做了解读和分析,并和在座的老师、同学及校友等展开互动交流。


 

孙教授是同济大学特聘教授、中国美术学院南山讲座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七届学科评议组成员等。他于1992年获哲学博士学位,是德国洪堡基金学者,主要从事德国哲学和艺术哲学研究。著有《语言存在论》、《后哲学的哲学问题》、《以创造抵御平庸》、《未来哲学序曲》、《一只革命的手》等;主编《海德格尔文集》(40卷);《尼采著作全集》(14卷)《未来艺术丛书》等;编译有《海德格尔选集》、《林中路》、《路标》、《尼采》、《悲剧的诞生》、《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权力意志》等。



什么是当代艺术?孙教授便开始侃侃而谈,认为我们无法界定艺术。当代艺术就是未来艺术,永远在途中,永远是尚未是、正在生成的东西。1963年博伊斯(Joseph Beuys,1921-1986)提出“扩展的艺术概念”,他是当代艺术的真正开创者。


 

孙教授分享了当代艺术的三大转向:从主体主义转向后主体主义,物观念有三阶段:古典的自在之物到近代的为我之物再到现当代的关联之物。从视觉探究转向物质/物的研究,安瑟姆·基弗对五大“基本元素”即“火、水、气、土、空”的探讨。从手工技巧转向总体艺术创作,艺术实践社会雕塑使命,艺术不只是抵抗,更是重塑和改造社会的力量。博伊斯的口号“人人都是艺术家”影响巨大,强调人的自由和创造性本质。

孙教授同时谈到了当代艺术是有标准的,奇异性、介入性和事件性、接受性构成了当代艺术标准的三要素。人类的奇思妙想是人类最独特和最本质的精神能力,其创造性是人类所特有的,智能机器人将无法取而代之。艺术政治已经越超了艺术道德主义原则,当代艺术政治揭示的是个体社会介入和社会形塑的可能性和必然性。艺术创作和鉴赏都是个体参与和介入的事件。艺术机构(策展、评论、收藏、交易等要素)的发展以及资本的介入,两者联合,使得当代艺术作品的接受变得比以往更复杂,作品的机构接受程度显得更为重要,而有没有资本介入也成了作品成功的条件。随着商业资本的不断发达,变成了当代艺术的一个制度体系,不仅决定着作品的接受和艺术家的成功,而且在相当程度上规定着艺术的创作过程。



范勇院长感谢著名哲学家孙周兴教授从哲学的视角去探讨当代艺术的标准,给受众带来了全新的思考。他谈到,艺术在当下发展日新月异,也越来越多样性,不同的材料、媒介、形式、方法、理解赋予当代艺术更多的解释可能。当代艺术是社会的产物,人们不再是简单的观众,而是重要的参与者和解读者。范院长介绍到学院开展专业教育的同时,还坚持围绕人文艺术、金融投资、教育创新、企业管理、科技创新等几大主题举办各类公益讲座,承担社会责任。希望大家对艺术品金融与各领域知识的融通有基本通识理解,能从新的维度看清艺术品金融与生活及产业的逻辑关系,使个人的发展有更多的对外链接空间,也让艺术帮助个人实现更多的奇思妙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