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5月28日,亚洲艺术品金融商学院(AIAF)特邀特邀中国人民大学文艺复兴研究院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油画艺术委员会委员、中国油画学会理事、意大利安布罗斯学院与卡拉拉美术学院院士、原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AIAF院长——丁方教授,围绕“艺术品金融瓶颈与解决方案探索”主题,开展了AIAF政策解读系列线上讲座。丁方教授基于多年的研究与实践经验,从限量艺术品入手,系统梳理了艺术品金融领域存在的关键问题,并提出了具有建设性的解决路径。本次讲座不仅回应了行业内的现实痛点,更以教育为核心,为艺术品金融的未来发展打开了新的思路。
01
丁方教授首先从“限量艺术品”概念切入,指出限量艺术品不仅是市场中的收藏热点,更是研究艺术品本体属性的重要切面。他解释,限量艺术品是指艺术家或其授权机构明确限定作品数量,并确保其不再复制的艺术形式,可以是手工创作,也可以通过特定工艺实现。它区别于工业印刷品,因其独特的材料技法和创作痕迹,具备稀缺性与历史性。然而,他也指出,目前国内在限量艺术品的界定与本体研究方面仍较薄弱,缺乏标准化和系统性的理论体系,这对艺术品金融实操层面的推进造成了困扰。
02
在谈及艺术品金融的发展瓶颈时,丁方教授坦言行业内存在多重制度性缺陷。首先是艺术法的缺位,导致真伪鉴定体系不健全,给市场流通带来不信任风险。其次,艺术品金融相关的教育体系尚未成形,高校及研究机构的理论与市场实践脱节,导致专业人员短缺。此外,当前的艺术学院课程结构较为传统,缺乏对“艺术技术学”等实务学科的建设,使得艺术品的流通与评估缺乏科学支撑。丁方教授认为,建立完善的制度保障与学科体系,是破解艺术品金融发展瓶颈的根本出路。
(交叉学科“艺术技术学”介入,教师/学生积极参与动手制作,图源丁方教授讲座PPT)
03
丁方教授强调,艺术品金融的发展离不开国家政策的有力支持。然而,在当前政策导向中,现代艺术品及其金融化路径尚未受到应有关注。尤其在文物与现代艺术品的法律界定、税收政策和教育支持方面,存在模糊与空白。他建议,将艺术技艺纳入义务教育课程体系,推动艺术教育从基础阶段落地生根。同时,应加强对艺术金融专业的扶持,设立专项学科基金,鼓励高等院校开展交叉学科研究,培养既懂艺术又通金融的复合型人才,为行业发展注入持续动力。
04
对于如何实现艺术品金融的实操突破,丁方教授提出“以学科建设为支点”的思路。他指出,真正的艺术品研究不能只关注高价艺术品,而应向线上作品、青年艺术家作品等可进入门槛较低的领域拓展。这些作品在价格上更具可接受性,也更适合教学与研究实践,有利于培养市场敏感度和学术辨析力。丁方教授认为,应以50年的战略耐心推进艺术品本体研究、流通机制建设与公众教育,才能从根本上提升社会对艺术价值的认识和接受度。
05
教育是艺术品金融可持续发展的根基。丁方教授强调,美育教育缺失是当前艺术品市场混乱的关键原因。民国时期小学课程中的毛笔书法与古建筑图识训练,曾深度融合了艺术与生活,而如今的基础教育则普遍偏重实用主义,忽视传统文化与审美能力的培养。他呼吁,应以教学实训的方式引导学生动手接触艺术品材料,理解其文化意义。例如,将古建彩绘等非遗项目纳入限量艺术品教学,不仅具有研究价值,更能为文创产业注入原创力。
(限量艺术品应该与新型教育形态——美育浸润,图源丁方教授讲座PPT)
06
博物馆作为公共文化教育的重要载体,在艺术品金融教育体系中应发挥更大作用。丁方教授指出,目前国内博物馆的教育功能尚未被充分激活,缺乏系统化的专业支持与师资力量。他建议建立以“非遗+教育”为核心的新型学科,如“非遗传承研究”与“博物馆教育管理”等方向,通过在博物馆内设立实践课堂和艺术金融研究中心,推动传统艺术的系统研究与普及。在这一过程中,可以借鉴东京艺术大学等国外高校在文化遗产修复、材料复原等方面的先进经验。
(限量艺术品应该与新型教育形态——非遗壁画传承,图源丁方教授讲座PPT)
07
针对艺术品流动性弱、市场操作空间小等问题,丁方教授认为应充分利用科技手段探索新的资产形态与交易模式。当前,新加坡等国家的银行机构已经开始尝试将艺术品作为抵押资产进入金融体系,这对中国而言具有参考意义。丁方教授提出,可以通过区块链技术实现艺术品上链管理,对作品进行溯源与确权,同时结合数字孪生、3D建模等新技术,为艺术品提供线上展示与交易渠道,从而提升其流通效率,推动艺术金融向普惠化发展。
(裸眼3D模型、艺术元宇宙空间展示,图源丁方教授讲座PPT)
08
在讨论艺术疗愈的未来走向时,丁方教授提出,非遗文化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结合将成为下一阶段的重要探索方向。他指出,艺术疗愈不应停留在娱乐层面,而应与传统技艺结合,形成具有文化认同感的疗愈方式。例如,利用漆器、香道、古琴等非遗技艺开展教学型疗愈课程,不仅能够传承文化,也能提供心灵慰藉,帮助个体实现自我修复。这一思路为艺术品的社会价值提供了新的延展维度,也为艺术金融的多元路径拓展了可能。
(限量艺术品应该与新型教育形态——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图源丁方教授讲座PPT)
09
丁方教授强调,艺术品金融是一门高度交叉的学科,其发展不仅依赖于艺术与金融的融合,更需要教育、科技、文化政策等多个领域的协同推进。在未来的实践中,应倡导“艺术史+金融学+科技”的复合式人才培养体系,建立起一套科学、规范、可持续的艺术金融运作机制。唯有如此,才能真正构建起具有中国特色的艺术品金融体系,实现艺术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双重兑现。
10
艺术品金融作为一门交叉学科,既关乎文化的延续,也关乎资本的配置。在本次讲座中,丁方教授以深厚的学术积淀和多年一线观察,为我们系统性地梳理了当前艺术品金融行业所面临的结构性问题,并提出了颇具前瞻性的解决路径。无论是限量艺术品的本体认知,还是教育体系对艺术金融生态的塑造,抑或是传统文化与数字化的深度融合,都是当下行业极需关注与投入的核心命题。亚洲艺术品金融商学院(AIAF)始终以推动艺术与金融深度融合为核心,致力于打造一个集教育、研究、实操于一体的国际化平台。未来,学院将继续邀请行业权威专家学者,围绕艺术品价值体系构建、金融创新机制、数字技术应用等关键议题,开展系列讲座与研究,推动艺术品金融产业朝着更规范、更具内涵的方向稳步发展。艺术的价值不止于收藏,金融的力量也不止于交易。通过持续的学术耕耘与制度建设,艺术品金融这片充满潜力的“蓝海”终将迎来清晰的航道与广阔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