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动态
企业资讯和行业热点
NIFD文化金融研究中心新年论坛暨文化金融50人论坛看专家多维度解读文化金融发展
日期:2021-02-02 阅读:
分享:
1月18日,NIFD文化金融研究中心新年论坛暨文化金融50人论坛年会在北京召开,大会由文化金融50人论坛、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文化金融研究中心和深圳文化产权交易所主办。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杨涛、深圳文化产权交易所董事长于德江代表主办单位致辞。

中宣部文化体制改革和发展办公室副主任高书生、北京市委宣传部副巡视员、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促进中心主任梅松、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首席经济学家贾康出席了会议并做了主题发言。大成基金首席经济学家姚余栋,北京电影学院原党委书记侯光明,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文化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金巍,中国社科院中国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张晓明,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经济学院副院长黄隽,中航信托股份有限公司党委委员、副总经理范华,南开大学中国财政税收研究中心主任马蔡琛,《经济学人・商论》执行总编辑吴晨等专家学者在大会上发表了新年演讲。

专家精彩解读:文化金融发展迈入关键期
(以发言和演讲先后为序)

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杨涛代表主办单位致辞
杨涛:文化金融受到高度关注有三个原因
近年来,对于文化和金融跨界研究得到了各方的高度关注和重视,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的原因:第一,在整个经济社会发展转型过程当中,在寻找新的动力过程当中文化与金融浑然一体,共同寻找新活力。第二,文化与金融两大元素之间在互动发展过程当中能够实现有效的相互促进。第三,伴随着新技术、新制度的发展与演变,新的文化与新的金融也天然的融合在一起。鉴于这三方面思考,文化金融的研究、文化金融的理论,目前在某种程度上仍然滞后于文化产业、文化事业发展的实践,以及政策与监管所带来的迫切研究需求。


深圳广播电影电视集团副总编辑、深圳文化产权交易所董事长、文化金融50人论坛成员 于德江代表主办单位致辞
于德江:文化产权交易所在文化金融市场需承担特殊的职能
作为文化产权交易所,在文化金融和文化市场体系中需要承担特殊的职能。我们主要有几个方面的工作要做:一是在文化产业供应链金融这个课题上做个探索;第二个在文化资产数字化和版权化方面做一些更深入的探索;第三个方向,借助古建资源保护、传统和利用与乡村振兴大战略做一个衔接,做一个古建资产管理平台;第四是做一个文化贸易的金融服务平台,服务文化走出去;第五,结合文化产业无形资产,文化企业无形资产评估,特别想在品牌建设做些工作,建设一个服务文化产业品牌工程。


中央宣传部文化体制改革和发展办公室一级巡视员、副主任 高书生
高书生:做透“文化”这篇大文章
文化经济政策中落实难度比较大的有三个,第一个就是土地问题;第二就是科技支撑问题,第三就是金融的支持问题。研究文化金融这个课题,可再从源头上去研究一下现在的金融体系如何再建设一个面向现代服务业的体系,这不光是文化企业的金融服务体系,我觉得这才是治本之策。
没有“文化”,不管是“文创”还是“文旅”,都是无源之水,都会“昙花一现”,不能长久。数字化时代,文化传承也要转变方式。单纯依靠图书、电影、演出等传统业态,很难适应数字化时代“原住民”的需要。在新的科技条件下,文化传承“重在体验”——建设文化体验体系,分三个层次,一是文化体验区,二是文化体验馆,三是文化体验厅。
挖掘文化大数据就是在挖一座金矿,这个金矿是文化金矿,通过挖这个金矿就可以堆起三座金山,第一座金山是中国文化遗传标准库,第二是中华民族文化基因库,第三是中华文化素材库。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建成以后,实际上就实现了文化生产网络化和智能化。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的关键词就三个,供给侧、生产端和体系化。


大成基金首席经济学家、文化金融50人论坛学术委员会主任 姚余栋
姚余栋:宏观经济形势有利于文化金融发展
当前国内宏观经济及市场形势类似于2016年,处于“经济弱复苏(补库存)+货币政策灵活适度+配置行情”状态,但此轮企业补库存力度可能不及2016年,金融风险已经得到初步处置,央行可能不会像2016年明显收紧货币政策,长端利率的波动性将明显上升。同时,2020年外资将持续流入国内股市、债市,中国将延续“股债双牛”行情,股市呈现结构性牛市。全球货币的宽松带动全球资产加大配置新兴市场,预计2020年国内股市将有3000亿元的净流入。在结构性牛市中,建议关注MSCI中国指数和沪深300指数,板块方面关注5G板块、新能源及大消费领域。同时,在全球低利率的宏观环境下“固收+”多策略正合其时,测算收益高过纯债基金。
中美贸易协议形成G2格局,对中国经济好,对美国经济好,对全球经济好,中国经济总体来说保持一个今年6、以后十年4~5%的增长速度,国民财富就会翻一倍以上,这更有利于文化金融的发展。将来文旅、文创这些领域,艺术品领域消费需求就非常大了,希望大家保持一个谨慎、乐观的态度对待未来,十年中国经济一定会长风破浪。


北京电影学院原党委书记、文化金融50人论坛创始成员 侯光明
侯光明:电影金融在狂欢中壮大、冷静中成长
电影投融资过去十年分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叫做政策及市场双利好下粗放生长;第二个阶段是资本激情退烧以后的理性转折。2009-2015年,电影企业在境内外陆续登陆股票市场,一系列的高光时刻直接刺激着资本市场的神经;电影企业并购重组活跃, 电影成为影响力杠杆,吸引金融资本的觊觎,大量资本进入电影业、各类金融工具也得到创新,对影院的大量投资使得银幕数量的高速增长是拉动整体票房的一大因素。2016年以来,一系列去杠杆政策使得市场流动性一度紧缩,电影行业的若干项整顿政策对行业的经营状况客观上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电影企业在资本市场上的操作亦受到更为严厉的监管。
电影是个商品,但又是一个艺术品,并且是一个综合艺术品。电影不可能没有戏剧,不可能没有音乐,不可能没有美术,是一个综合艺术,还伴随着技术进步,艺术和艺术相融合,受技术进步推动非常快。我们考虑电影投资的时候要考虑的更全面,更长线。简单拿产业经济学、投资学去解释电影投融资是行不通的,投资电影就要把它作为一个长线事业。电影是轻资产的产业和企业,投资电影要关注人,如果人走了,这个企业就什么都没有了。中国电影未来形势还是看好的,很扎实,正在前进之中,前进之中会出现很多问题,但我们可以去消化、吸收和分析。


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首席经济学家、文化金融50人论坛创始成员贾康
贾康:发展文化产业就需要对接市场,需要金融的支持
金融支持文化产业发展,顺应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时代潮流,要给予充分重视。我们这些年大家已经更务实的知道文化虽然是精神层面的,讲品位的,要对接文明的事物,但是实际生活中间又必须对接市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国特色落在市场经济上,那么这个市场经济的产业化特征是无法回避的。文化产业如何健康可持续发展,非常值得我们大家共同进一步深化认识。文创是对接产业,是和产业相结合的整个社会生活的一种创新,文化创意和数字创意产业密切相关,实际上在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里面也有一席之地,需要金融的支持。


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文化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文化金融50人论坛秘书长 金巍
金巍:在新经济金融服务体系构建视角下寻找文化金融发展新路径
如何看待在新经济金融服务体系构建视角下发展文化金融,需要解决三个问题。第一,要搞清楚文化产业到底是不是属于新经济,或者说多大程度上属于新经济,比如现在三新经济体系里面有多大规模是文化产业的成分,现在的数字文化产业那部分都属于新经济部分,但是还远远不够。第二,新经济是否需要新的金融服务体系,传统金融服务体系到底改造到了什么程度,是否适应新经济的发展。从科技金融来说,相比文化金融,科技金融从贷款能力、融资能力均更胜一筹,但仍然可以看到,传统金融服务体系是保守僵化的,是滞后于新经济发展的。从科技金融可以看到新经济发展当中的种种经济问题,这可以为文化金融在新经济体系下寻找出路,提供借鉴经验。第三是如何在新经济金融服务体系下构建发展文化金融,至少要从技术变革、制度变革和思想变革几个方面考虑这个问题。


中国社科院中国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文化金融50人论坛创始成员张晓明
张晓明:文化产业发展形成四个特点,四个建议开创新局面
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文化产业发展有四个特点。第一,发展进入下行通道,规模型扩张阶段结束;第二,发展方式开始转换,文化产业发生内外结构的一系列重大变化。三,从消费性服务功能向生产性和社会性服务功能延伸,融合发展成为无所不在的主题。第四,“放管服”与新动力背景下,从政府主导的启动阶段走向依靠市场内生动力发展的新阶段,市场成为下一轮文化产业发展的最大动力。关于文化产业发展有四个方面的建议。一是以5G商用为契机,文化产业的供给端将呈现巨大的发展潜力和高速发展的可能,建议实施国家文化遗产数字化战略,下大力量建设新一代文化基础设施。二是抓住国家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和经济结构调整的契机,以内需扩大政策助推文化消费潜力释放,建议系统出台刺激文化消费潜力的政策,形成新型消费文化环境。三是抓住数字文化发展高峰期到来的契机,以“原始创新”的精神推动文化领域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开创文化体制改革的新局面。四是整合文化和相关产业政策,形成“三元动力”体系,推动国家文化科技深度融合,领跑国际数字创意产业发展。随着大规模5G商用阶段的到来,建设以国家文化遗产数字化为核心的新一代文化基础设施的窗口期已经打开,而这正是“文化-科技-金融”三元政策体系整合创新的最佳应用场景。


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经济学院副院长、文化金融50人论坛成员 黄隽
黄隽:艺术品金融十年
2009年以来,受四万亿元经济刺激计划的影响,中国艺术品市场迅速成为全球三大艺术品市场之一。在2011年,中国成为全球最大的艺术品市场。在2015年以后,伴随着宏观经济增速变缓,艺术品市场步入新常态。十年来,艺术品金融的发展和模式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第一,艺术品质押贷款。现在正规金融机构涉及艺术品质押贷款业务较少,主要由于艺术品的鉴定、估值、流动性都存在一定问题。第二,文交所前几年邮币钱币卡交易额达到很大规模后,后来进入清理整顿。现在大多数文交所目前还没有找到合适的经营方向和模式,很多文交所都在亏损。第三是艺术品基金与第三方担保。第四是私人银行、家族信托与家族办公室。第五是艺术品基金会与慈善公益。第六是艺术品保险。第七是艺术品保税区。在艺术品消费领域,最近十年,美育教育和艺术消费的需求催生了艺术博览会、美术馆和博物馆的火爆。艺术越来越多地融入人们的工作与生活,个性化、多样化、定制化。艺术赋能产业,进入酒店、商场、地产、医院、校园和家庭,折射出百姓对艺术生活化和生活艺术化的热情和渴望,艺术教育和艺术消费成为提升商业品质和生活品位的载体。


中航信托股份有限公司党委委员、副总经理 范华
范华:文化金融发展信托模式的三个关键词
“十三五”规划建议明确提出:2020年文化产业要成为国民经济产业支柱。以信托角度,用三个关键词探索文化金融。第一,取势,文化金融生态圈初成型。文化金融在创新变革中成长,从2009年《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发布起,文化经营已经发展整整十年,并在市场规模、产品与机构、资产市场、制度供给等方面取得了进步。第二,明道。对于金融视角下的文化产业运行逻辑,可以分为两个维度:业态开放融合程度与文化创新和产业化运营程度。从金融的角度来看,双维度分析模型也为投融资提供了资产评估的基本逻辑框架,为不同的金融工具的运用提供了参考。同时,文化金融发展是双向融合的,文化产业走向金融化必须在无形资产评估、企业征信、文化金融市场信息等方面取得进一步突破。第三,优术。从信托赋能文化产业方面来看,随着IP的创新和产业化程度以及业态的融合开放程度越来越高,文化产业也呈现出越来越丰富的业态形式。文化产业独特的产业结构决定了其发展需要多层次的资本支持,信托对文化产业的探索从未停止过。2019年9月,国务院知识产权战略实施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办公室发文称:鼓励信托公司综合运用股权、债权、投贷联动、产业基金、知识产权信托等方式开展知识产权投融资业务。


南开大学经济学院教授马蔡琛
马蔡琛:中国文化必将对世界做出更大贡献
中国文明之走向与世界文明之未来,或许应该是兼收并蓄的文化融合与文明整合,中国文化所具有的天下情怀,天下和国家是两个概念,天下兴旺匹夫有责,后来说国家兴旺、匹夫有责,国家与天下在中国文化里是不一样的,这是西方文化没有的。中华文化具有天下情怀,其实是一种超国家主义心胸,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国文化对于世界文明的发展必将做出更大的贡献,这应该是二十一世纪我们这个星球上的一个发展潮流。


《经济学人-商论》执行总编辑 吴晨
吴晨:三个因素汇合影响美国内容生产
过去五年,我们看到美国处于一个内容井喷式发展的态势。我们做了一个计算,今年美国在视频内容、原创内容方面会有6500亿美金的投入,是非常大的投入,而这个投入恰恰是三个方面因素在汇合。一个方面是科技和数字经济带来的红利,第二个方面是年轻人消费习惯发生巨大的变化,第三个是订阅经济带动整个商业模式创新,以奈飞为代表的订阅经济,如果找到小众人群也可以有大量内容生产。2010年,美国电视台放的美剧不超过200,现在超过600部以上,奈飞今年有两部获得奥斯卡,这些都可以给我们一些借鉴。


北京市委宣传部副巡视员、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促进中心主任 梅松
梅松:关注ABCDE新经济,推动文创银行和资本市场
北京是全国文化中心,又是科技创新中心,文创加科创,这个驱动以后应该会更多发力。重点讲五个英文字母,ABCDE。A,AI,代表人工智能,B区块链,C文化,D大数据,E经济,A+B+C+D等于新经济,等于数字创意产业。数字创意产业是国家发改委作为“十三五“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里面的八大之一。数字创意产业现在有统计标准,我们去年试着按照国家的标准数字创意产业发展做了一个统计,大约北京是一万亿,这里边也有偏科技的,也有偏文化的,全国大概四万多亿,北京意味着占了四分之一。
关于文化金融发展,北京这方面,我们今年有些想法。第一是推动文创银行的设立,进展比较好。第二推动文创板。这次新三板的改革,给我们带来很大的信心,新三板按照基础层、创新层和精选层,我们期待更多文创企业通过新三板改革最后顺利走向资本市场,实现它的融资目标。

本文原载于文化金融观察微信公众号
版权归文化金融研究中心所有
021 68599606
服务时间:周一到周五 09:00-18:00
地址:中国上海市 黄浦区 中山东二路58号 A幢301单元
邮箱:info@aiaf.edu.cn
邮编:200010
微信公众号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