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学院
一个应运而生的商学院
艺术赋能金融 金融传承艺术——杨凯生(中国工商银行原行长)在第四届亚洲艺术品金融论坛上的发言
日期:2019-07-02 阅读:
分享:

杨凯生

(中国工商银行原行长)

在第四届亚洲艺术品金融论坛上的发言
 

各位嘉宾,女士们、先生们:

        非常高兴能够来到第四届亚洲金融艺术品论坛。利用今天这个机会,我想谈谈自己对艺术品与金融之间关系的认识。因为自己多年来一直是从事金融业务的,所以看这个问题的角度也许和各位艺术家、品鉴家、收藏家有点不同。我认为文物艺术品不仅仅因为它们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而成为极具稀缺性的收藏资源,它也因为凝聚着人类多少年、多少代的理念价值、文化价值而成为极具感染力的一种传承载体。因此文化艺术品与金融的关系,除了反映在文物艺术品的金融化、艺术品鉴定与交易的互联网化,以及艺术品的投资增值服务和衍生服务等方面之外,金融还可以利用自身与社会公众特殊的密切关系,帮助和引导普罗大众更多地走近艺术品、了解艺术品、热爱艺术品。从这个意义上讲,艺术可以赋能金融,让金融更具情怀表达、更有人文底色,让金融品牌更加深入人心;而金融可以助力传承艺术,推动艺术品在更大范围、更广层面交流与传播,让艺术品的人民性得以增强,让艺术文化传承的社会基础更加深厚。
 


 

我想从三个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国内外商业银行艺术金融的实践情况
 


 

艺术市场的金融化发端于20世纪的欧美国家,一、二百年来,欧美一些商业银行在艺术金融业务方面已经积累起了自己的客户基础和一定的运作经验。例如20世纪90年代以来,摩根大通银行、瑞士联合银行、德意志银行等金融机构先后针对高净值人士设置了艺术顾问部门,以提供专门的艺术金融服务,包括购买建议和指导、策展和保管协助、艺术贷款和社交特权,等等。总的看来目前欧美银行在这方面的业务主要是为客户提供艺术品贷款、基金、信托管理等金融服务和艺术鉴赏、收藏规划、投资咨询、沙龙晚宴等非金融服务。
 


 

 

近些年来,随着人们财富积累的增加以及金融机构业务多元化发展的加速等因素影响,我国商业银行也开始借鉴发达市场这些银行对高净值群体财富管理的做法,尝试在私人银行业务中嵌入艺术品服务的内容。其中的主要模式是艺术品理财、质押贷款、艺术品鉴赏、艺术品投资等。

例如在艺术品理财方面,2007年,民生银行对50万元以上的高端客户发售了“非凡理财·艺术品投资计划1号”。这是国内首个参与艺术品市场交易的资产管理产品。产品面向当时的私人高端客户限量发售,募集资金主要投资于中国近现代书画和当代艺术品。

还如在艺术品质押贷款方面,2009年,一家城市商业银行(潍坊银行)推出了艺术品质押贷款融资服务,成为国内首家开办为艺术品交易、投资和收藏提供质押融资的银行。通过开办这项业务,他们尝试在产品创新、艺术品鉴定、评估和交易变现三个方面构建机制,形成了银行、博物馆、艺术顾问机构、投资者、鉴定评估委员会等各方联动的模式,通过艺术品融资与银行信贷的结合,发挥了金融促进艺术品市场发展的作用。
 


 

又如在艺术品鉴赏方面,2009年,招商银行推出了“私人银行艺术鉴赏计划”。他们与艺术品投资顾问机构合作,让客户挑选自己喜爱的艺术品,客户在银行存入相对应的保证金后可以获得不超过一定期限的鉴赏期,在鉴赏期内,客户可将艺术品带回去欣赏。他们还帮助提供客户与艺术家进行沟通交流的机会。如鉴赏期内艺术品升值,客户可以用优惠的价格优先购买。鉴赏期结束后,艺术品如完好无损退回,保证金退回给客户。这项业务在当时得到了市场的热烈响应。

再如在艺术品投资方面,2012年,华夏银行在重庆曾开设了由商业银行搭建的艺术品投资平台“华夏艺术中心”。华夏银行当时设立中心的目的是为方便客户参与艺术品投资,拓展私人银行客户的投资渠道。客户在银行存入保证金后,如有艺术品发行,客户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买入该艺术品一定份额的权益。在经过一定的期限后,如果该艺术品升值就可以通过拍卖的方式变现,客户按照投资比例获取收益。当然目前对这种投资方式的合规性仍存有不同的观点。

我长期服务的工商银行一直以来也十分重视私人银行客户的艺术品投资业务,十分关注这一服务领域的创新改革,致力于满足相应客群的财富配置和艺术资产管理需要,推动艺术品的价值发现和提升。

我们推进了在艺术投资、艺术基金、艺术教育和艺术平台四个方面的金融服务。一是创新艺术投资品种,例如2011年我们与上海国际信托合作,发行了中国架上油画艺术品投资产品,产品存续期间,面向投资者举办了多场内部油画拍卖会,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二是专注艺术基金受托管理,例如2014年我们通过专户管理模式,管理了无锡宜兴徐汉棠教育基金会的相关投资。基金款项来源于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徐汉棠先生个人捐赠,基金本金及收益用于品学兼优的艺术特长生的培养和教育。三是开展艺术投资教育,我们通过开展艺术投资沙龙、鉴赏、拍卖体验等形式,在潜移默化中开展了金融+艺术跨界融合的客户培育工作。我们每年还开展面向私人银行客户子女的财能实践营活动,帮助他们拓宽视野,也帮助他们了解全球艺术品投资的最新趋势。四是探索搭建艺术品定制平台,以“君子伙伴,艺享大乘”为主题,一方面邀请艺术领域的专家为客户提供艺术讲座、收藏品鉴、名展参观等活动,一方面还整合全国陶瓷、玉石、沉香、景泰蓝等不同领域的国家级大师资源,为有定制需求的私人银行客户提供专属服务。
 


 

二、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参与艺术品市场仍面临一些困难和问题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扩大,我国未来艺术品市场的持续增长是可以预期的。据估计,未来10年,中国进入艺术金融市场的资金将出现千亿元级的增长(数据来源《2017德勤艺术与金融报告》)。当然,在市场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我们也应注意到金融业态在与艺术相融合方面也还存在不少问题,比如商业银行的介入程度还不深,服务能力还不强,相互的赋能促进还未做到有机融合,等等。据悉,2018年中国传统金融机构参与艺术金融交易的规模占中国艺术金融总规模的比例不足25%。更值得关注的是这一比例近年还出现了持续下降的趋势。究其原因,大体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市场支撑服务能力不足,缺乏规范的鉴定、评估、担保和退出机制,致使艺术品质押融资不易有效发展。2010年,国内艺术品抵押贷款开始进入公众视野,当时曾有一家公司以一批苏绣珍品作为保证,获得某银行3000万元贷款。此后,国内也有不少银行“试水”艺术品抵押贷款业务,但规模都较小。原因在于一是银行以往涉及的信贷产品都是比较成熟、比较趋于标准化的产品,而艺术品则个性化、差异性很强,其鉴定和估值很难标准化。比如目前的许多艺术品鉴定主要还是依靠眼力和经验,鉴定估值不可避免地带有主观性和经验性,难以形成比较客观、量化的标准,不便于银行把控风险;二是当前的艺术品金融的生态环境还不尽如人意,例如合格的艺术品质押贷款的担保人不容易找到,这也使得商业银行在开展相关业务时更倾向于谨慎;三是银行对质押物的偏好是要求其具有一定的流动性,而艺术品作为一种特殊的资产,它的天然缺陷是流动性不太理想,在“买货容易卖货难”的艺术品市场,一旦需要即刻变现很容易形成价格损失。

(二)文化艺术教育普及不够,缺乏专业规范的投资者教育,致使艺术品投资群体发育不充分。私人银行的高净值客户群体有能力成为艺术品投资的客群,因为艺术品本身的稀缺性和难以复制性使其成为具有价值的另类投资对象。据咨询机构统计,2017年底,中国私人可投资资产1000万以上的高净值人群规模突破180万人,可投资资产超过18万亿,但配置艺术品投资的高净值人群不到其中的8%。主要原因在于艺术投资的门槛较高,市场信息不对称,高净值客户虽有一定的购买意愿和购买能力,但没有足够的能力去辨别一些艺术品的真伪和判断它们的价值。要突破这个“瓶颈”,专业规范的文化艺术教育是将有意愿和能力的投资者引导至艺术投资市场的重要环节。这在我国目前仍是一个短板。

(三)对艺术衍生品的价值认识不足,缺乏金融资源的供给支持,致使艺术衍生产品的开发进展不快。艺术衍生品在西方已经走过了多年的历程,已经拥有成熟的产业链条和广泛的客户群体,而在国內则刚刚起步。艺术衍生品不但具有艺术审美的美育特性,还能满足日益庞大的客户群体的文化消费需求,部分优质的、限量的艺术衍生品也具有一定的收藏价值。但国内艺术衍生品市场良莠不齐,美术馆、博物馆开发衍生品的用途主要还是停留在广告宣传的层次,而且产品本身也大多只是停留在简单复制、美感较低的阶段,有的甚至粗制滥造,无法引起艺术品爱好者的兴趣,国内金融机构也较少关注和参与。
 


三、艺术金融领域的创新势在必行
 


 

正如前面所说,我国的艺术金融发展还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多方协同努力。例如,进一步优化法律政策环境、完善监管框架、拓展艺术教育、规范配套服务等。其中金融机构在推动艺术金融发展方面可以发挥自身独特的作用和影响。首先我们应该认识到,所谓的艺术金融不仅仅是为小众的富裕群体服务的,它除了为高净值人士提供专项的个性化服务之外,艺术品金融业务也应该而且也可以为广大社会公众提供有特色的服务。金融机构应该利用自身与社会公众联系紧密的特点,充分发挥群众基础深厚的天然优势,将艺术的人民性与金融产品的普惠性充分结合起来,拓展艺术的受众面向,扩大金融的触达客群,创新推动金融资源与文化艺术的跨界融合。这样,金融通过艺术赋能就可以愈显生机,艺术通过金融传承就能够越发长久。

工商银行近年来在这些方面另辟蹊径,不断探索如何在促进艺术大众化和文化普惠化方面提供金融服务,力争走出一条更广阔的艺术金融之路。

例如,在信用卡业务方面,银行发行的信用卡作为可以广泛触达海量用户的金融介质,是能将艺术性和传播性完美兼容的一个平台载体。在金融与艺术的跨界合作中,一方面可以通过信用卡卡面这一天然的“视觉载体”,将中华传统艺术加以展现并广泛传播;另一方面,艺术赋予信用卡更高端的视觉体验,输出各种特殊的文化内涵,也提升了金融产品的价值属性,有助于拓展信用卡受众客群。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我们努力将传统文化艺术深植到工银信用卡产品中。通过文化融合与创新设计,推出了一系列具有一定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的信用卡产品。例如:以甲骨文书法再设计来传承生肖民俗文化的“生肖信用卡”,以明清玉玺为题材并体现时代特征的“故宫信用卡”等,都是近两年广受市场关注和好评的“网红爆款”产品。
 


 

在设计甲骨文生肖信用卡的过程中,我们感到十二生肖是中华传统的民俗文化,民间传说世代相传,动物形象家喻户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肖属相,它与每个人都相伴相随,难以分离。而银行信用卡是社会公众最为熟悉的金融产品,两者都具有普适性和人民性的特点。2018年初,工行与清华大学合作设计甲骨文生肖信用卡,将生肖所物化的具象图形之美与甲骨文所蕴含的艺术几何之美天然融合,并将这一创意合体呈现于信用卡上,充分融合了传统艺术的人民性和金融产品的普适性。这款信用卡创新再造的生肖图像,给予了人们与众不同的视觉享受和艺术体验。这款信用卡推出后吸引了众多客户尤其是热爱文化的年轻客群,获得了市场成功。

不到一年时间,生肖信用卡已发行超过100万张,其中新客占比82%,持卡人平均年龄34岁,体现了文化与金融融合所带来的活力。
 


 

 

前不久,我们还推出了故宫联名信用卡。2019年,工行联合故宫博物院正式推出全球首款带故宫博物院LOGO的工银故宫联名信用卡,这是一次金融与经典文化合作的探索。首套故宫御玺系列信用卡的概念出自“协和万邦”、“九有一心”、“自强不息”三枚明清御玺。卡面颜色选取故宫最具代表性的“瓷器蓝”和“故宫红”作为两款卡面的主色衬底,卡面元素以金色为辅色点缀。传统纹样的设计解构与重组,既形成了富有层次和节奏的现代感,又彰显了以故宫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经典雅致的特质。

这一系列信用卡2019年1月首发即登上网络热搜,至目前短短2个多月发卡量已超10万张,每日申请量超1万人,其中互联网渠道申请占比超过97%。 

故宫作为一个拥有近600年历史的传统文化博物馆,拥有丰富的皇家艺术藏品和传统艺术珍品,是中国传统艺术的文化符号。金融资源如何与故宫艺术有效对接,让传统文化艺术伴随当代金融走进千家万户,让普罗大众能够真正走近最高艺术殿堂?我们围绕客户的艺术消费需求,深入挖掘艺术衍生品的市场潜力,将知名、高冷的传统艺术通过艺术衍生品的转化,为大众架起一座通达艺术殿堂的桥梁,也将金融服务带到了每一位客户身边。 

除此之外,我们还在工行电商平台设计了“故宫精品馆”。2018年末,工行与故宫携手启动了以传承文化艺术为内核的合作项目“上线了,故宫”,故宫文化礼品专营店正式进驻了工行“融e购”电商平台,广大用户可以在“融e购”上购买到最新最热门的故宫文创产品。故宫文创比较深刻地挖掘了故宫藏品蕴含的艺术价值,把艺术元素植入时尚新潮的艺术衍生品中,让优秀的文化传统与时尚新潮成功地结合起来,通过银行的金融产品载体实现“把艺术带回家”的服务理念。目前,“融e购”艺术专栏已完成对私银客户和普通客户的分区布局,针对私人银行客户推出“艺享大乘”艺术专区,上线孔家钧瓷、和田玉石等精品选购,面对普通客户则在首页专列艺术收藏板块,上线保利艺术中心、画品阁、敬华艺廊等知名文创商店。

为迎接2019年新春佳节,故宫举办了“贺岁迎祥——紫禁城里过大年”展览。工行作为展览的独家联合推广单位,同步推出了具有工行特色的“故宫陪你过大年”主题活动。在此期间陆续推出了故宫特色皇家存单、福字红包、贺岁金贵金属等金融产品,并在线下线上全渠道以故宫过年特色元素进行网点装饰、官方线上平台装饰。客户在工行网点、官方微信、微博等平台沉浸式地体验了故宫传统文化,推动了故宫传统文化艺术传播到千家万户。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精髓绵延,文脉承传,历千年却弥新,传百代而流芳。将文化艺术有机融入金融服务,在金融实践中拓展艺术的传播路径,是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需要,是时代赋予我们的责任和使命,也是跨界领域研究的崭新课题。

各位朋友,我希望金融机构能够共担使命、携手破题,共同推进金融与艺术融合共进,共生共荣!我们应该通过赋予新意、改造形式、增补充实、拓宽延展等创新方法,为文化艺术的发展注入时代内涵,为文化艺术的弘扬注入全新动力。我们应该努力传承国之精粹,推动文化艺术创造性转化,激活其生命力,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袤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为大众鉴赏与收藏搭建起交流互动的桥梁,为人民带来一种更高质量、更具品味的艺术品生活。

谢谢大家!

 
021 68599606
服务时间:周一到周五 09:00-18:00
地址:中国上海市 黄浦区 中山东二路58号 A幢301单元
邮箱:info@aiaf.edu.cn
邮编:200010
微信公众号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