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学院
一个应运而生的商学院
第八届亚洲艺术品金融论坛开幕致辞 | 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院长王宁
日期:2024-04-11 阅读:
分享:
导语:2023年11月6日,“2023亚洲艺术品金融论坛(第八届)暨‘人文引领新财富·数字赋能新消费’高峰论坛”在沪成功举办。汇集了30余位国内国际顶尖学者专家,以及领导、国际政要进行演讲,近200位来自各个行业的嘉宾代表到场参与,超8万名观众在线观看直播,200多家权威媒体对此进行了报道,主流媒体单篇报道阅读量超120万。本届论坛继续围绕艺术和金融,聚焦行业动向、推动行业发展、促进国内外艺术品金融行业的交流学习以及文化产业的变革与升级。
 

2023 亚洲艺术品金融论坛(第八届)

Asia Art & Finance Forum 2023 (The 8th Edition)

暨“人文引领新财富·数字赋能新消费”高峰论坛 

Humanity leads new wealth and digital empowers new consumption Summit Forum

 

以下是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院长、人文艺术研究院院长,欧洲科学院外籍院士、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王宁先生的致辞内容:

 

 
尊敬的范勇院长、各位专家、各位学者以及各位媒体的朋友们:大家下午好!
    
刚才我听了范院长的激情洋溢的演讲之后,我深有感触,我们作为人文艺术的学者,应该更加积极地投入到社会中去,把我们学到的知识和社会现实结合在一起。所以我想我们今天相聚在美丽的上海浦东中国金融信息中心举行第八届亚洲艺术品金融论坛暨人文引领新财富、数字赋能新消费高峰论坛,其意义是十分重大的。在此,我谨代表主办方之一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以及上海交通大学人文艺术研究院,向出席论坛的各位专家、学者和长期以来一直支持我院学科建设和发展的新老朋友的莅临,致以热烈的欢迎,同时也向筹备本次论坛的工作人员所付出的辛勤劳动,表示衷心的感谢!
 
众所周知,作为一所世界一流大学,上海交通大学长期以来在人们的心目中是一所以理工见长兼带医学的世界一流大学,殊不知上海交通大学也有着光辉灿烂的历史。在上海交通大学127年的漫长历史上,有相当一段时间曾以工科见长,被誉为“东方的麻省理工”或“东方的剑桥”,我到这两所大学去演讲,他们问我,上海交通大学是一所什么样的学校?我告诉他们,China’s MIT or China’s Cambridge。
 
上海交通大学同时也有着深厚的人文底蕴,近年来上海交通大学的人文学科,尤其是中国语言文学学科的发展取得了历史性突破,我们也准备建立一个以理论导向的艺术学科,涉及到音乐、美术、戏剧以及艺术史理论。2019年我们先后获批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博士点和博士后流动站,并在第五轮学科评估中取得了跨越式的进展。在交大的校史上书写了光辉的一笔,迎来了人文艺术学科的强势复兴。这对于我们从海内外引进一流的师资,奠定了重要基础。目前我院已逐步建立起一个具有高起点和国际化特色的人才高地。同时我院也十分关注当下的前沿热点话题,此次我们与亚洲艺术品金融商学院合作举办这次高峰论坛,就是一个强强联合的重要举措。
 
由于我本人主要从事比较文学和文学理论研究,我更关注的是在当今这个后现代消费社会精英文化及其文学艺术的命运,以及文学艺术经典的命运。我们都知道,在后现代主义大潮中,一方面是先锋派激进的艺术探索和实验,从而将现代主义的先锋艺术实验推向极致,另一方面则是大众文化和通俗文学向高雅文化和精英文学的挑战,不少在现代主义时代备受欢迎的文学艺术经典被束之高阁,或者因为曲高和寡而不受读者大众青睐。这正是一些恪守现代主义美学原则的学者对后现代主义持批判甚至排斥态度的原因。
 
毋庸置疑,后现代主义作家和艺术家常常对经典进行戏仿,实际上这种尝试早在现代主义盛期就已出现。只是后现代主义作家和艺术家将其推向了新的极致,但是在将一些经典的戏仿推向极致时,这便在一定程度上为经典的普及提供了机会。热爱文学艺术的读者在观看了电影《恋爱中的莎士比亚》后,并想到要去阅读莎士比亚的剧本或者观看他的剧作在舞台上的演出,另一方面这种戏仿经典现象的出现,也使得理论界开始热议经典重构的问题。最近几十年的国际文学理论界和比较文学界对文学艺术经典的形成和历史演变等问题的关注,已使其成为一个广为人们谈论的热门话题。在中国的语境下,讨论经典形成的问题,必然涉及中国现代文学艺术是否算得上经典的问题。因此,讨论经典问题也应该是一个学术前沿课题。
 
那么究竟什么样的作品才算是经典?在我看来,所谓经典必定是指那些已经载入文学艺术史的优秀作品,因此它首先便涉及文学艺术史的写作问题,仅在20世纪国际文学理论界和比较文学界关于文学史的写作问题就经历了两次重大得理论挑战,其结果是文学史的写作在定义、功能和内涵上都发生了变化。首先是接受美学的挑战,在接受美学那里,文学史曾作为指向文学理论的一种挑战之面目出现,尤其体现在汉斯·罗伯特·尧斯的关于文学史对文学理论挑战的论文中。该文从读者接受的角度出发,提醒人们注意读者对文学作品的接受因素,认为只有考虑了读者的接受因素在构成一部文学史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这部文学史才是可信的和完备的。
 
毫无疑问,文学艺术作品的接受和传播也是如此,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也同样如此。传统文化如果不在当代被激活,进而得到当代人的接受和欣赏,就势必成为僵死之物,而今天在上海这座世界第三大金融中心讨论人文经济和金融问题以及数字赋能促进消费等热点话题,就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它之所以受到广大青年的青睐,恰恰证明它与他们的审美观和消费需求相符合。同样,文化艺术经典也并非一成不变,它可以在不同时代通过不同的方法得到重新建构,也就是说在今天的语境下当代人的视角重新阅读以往的经典作品,实际上是把经典放在一个动态位置上,或者使激进的经典问题化。在西方语境下对文学艺术经典的形成和历史演变做出理论贡献的还有新历史主义批评,他们的发难也对以往人们所认为的历史的客观可信性提出了质疑。按照新历史主义的观点,我们今天从书本上读到的历史并非历史事件的客观堆砌,而更是经过撰史者们对历史档案的重新选取,并加以叙述和文本化的历史,因而新历史主义同时在文学艺术批评界和史学界产生影响就不足为奇了。
 
上面这些事实给了我们什么启示呢?我认为,就在于包括艺术品在内的各种后现代消费品也有其自身的审美价值,它能满足人们在当今这个微时代或者碎片化的时代对审美的需求,同时它也要求我们正确地看待传统文化。也即传统文化究竟是一种远离当下的不可改变的历史现象,还是可以为当代人们重新阐释动态的传统?我认为显然应该是后者。当然,我以上简要概述了一些文艺理论上的看法,也为接下来各位专家发表高见起到了某种抛砖引玉的作用。
 
在此我殷切地希望各位专家学者在后疫情时代,拨冗前来上海交大讲学指导,也祝本次高峰论坛圆满成功,谢谢大家!
021 68599606
服务时间:周一到周五 09:00-18:00
地址:中国上海市 黄浦区 中山东二路58号 A幢301单元
邮箱:info@aiaf.edu.cn
邮编:200010
微信公众号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