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市场趋势
市场资讯和行业热点
行业讯息|金融创新:“加持”文化产业
日期:2024-03-18 阅读:
分享:

提要:

  • 文化金融创新,是一种体系化的创新,覆盖产品、机构、市场、基础设施、综合服务机制等众多领域。目前,我国文化金融发展已进入全链条、持续性的创新阶段。

  • 近十几年来,银行系统在机构设置和管理模式上进行了创新,有的设立文化金融事业部,有的设立文化产业专营支行和特色支行。

  • 文化产业信用管理体系和文化企业文化资产评估体系是文化金融体系的两大支柱。

 

文化与金融的汇流,是文化产业发展史上的绚丽华章。

金融助力文化产业,形成独特的文化金融活动。我国的文化金融发展,是自文化体制改革以来的重要文化经济现象。2009年发布的《文化产业振兴规划》是文化金融发展的新起点,打响了我国文化金融发展的信号枪。此后,一系列文化金融专门政策出台,推动了文化金融创新,极大促进了文化产业发展。

目前,我国文化金融发展已经进入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历史时期,需要不断加以创新。而文化金融的创新,是一种体系化的创新,覆盖产品、机构、市场以及基础设施方面的全链条创新。

产品创新:各领风骚​

●银行引领产品创新

文化金融产品创新是最受关注的创新领域,因为它直接面对服务对象,短期内就有实效。银行一直都是文化金融产品创新的主力军,北京银行的“创意贷”、中国工商银行的“影视通”、华夏银行的“文创贷”等都是代表性的产品创新。银行在服务文化产业时,提供的创新产品除了基于文化企业信用的信用贷款外,还在文化资产抵押贷款、应收账款质押贷款、仓单质押贷款、文化消费贷款等方面提供了具体的产品。

根据中国银行业协会对30家银行的专项调研数据,2007-2021年,30家银行发行的文化产业信贷产品共有42款。在这42款产品中,29款为文化产业信贷专属产品,占比为69.05%。在文化产业专属信贷产品中,文创贷、影视贷和文化旅游是发行相对较多的信贷产品。

●文化产业债券创新

文化金融产品创新还体现在债券、融资租赁、信托、保险等领域。文化产业领域债券的主要类型是企业债,在中小企业集合债、私募可转换债、双创债等方面都有创新探索,如苏州传视影视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的非公开发行公司债券(双创债——16传视S1)。国家发展改革委曾推动发行文化产业专项债,一些地方政府在专项债发行中,会针对性地支持文化产业发展。

●文化产业资产证券化

各级政府出台政策,鼓励文化信贷资产证券化、票房证券化、影视院线资产支持票据、文化产业园区资产证券化等产品创新,实践中推出了一批知识产权证券化产品,如“文科租赁3期资产支持证券”“奇艺世纪知识产权供应链金融资产支持专项计划”“第一创业—文科租赁一期资产支持专项计划”“兴业圆融—广州开发区专利许可资产支持计划”等。可以说,我国已发行的多个产品在资产证券化领域独树一帜。

●文化保险产品

文化保险产品在政策层面早有设计,在实践当中也开始逐步为业界认知,如演艺活动财产保险、艺术品综合保险、动漫游戏企业关键人员意外和健康保险、文化企业信用保证保险、文化企业知识产权侵权保险等。

●其他文化产业创新产品

文化信托产品类型主要是资金信托,产品募集的资金以债权、股权以及其他形式投向文化产业。文化信托创新在艺术品信托、知识产权信托和版权信托方面也有所突破。

此外,文化融资租赁开启了无形资产融资新模式,基于无形资产的融资租赁产品设计开创了文化融资的一条新路。例如,广发融资租赁公司曾为一个传媒企业提供租赁物为“有形动产(设备)+无形资产(著作权)”的组合式售后回租服务。

机构创新:少而精

在银行业、证券基金业、保险业及其他金融领域,虽然专门从事文化金融工作的组织和机构还较少,但已经有了较好的探索。

●银行机构创新

近十几年来,银行系统在机构设置和管理模式上进行了创新,有的设立文化金融事业部,有的设立文化产业专营支行和特色支行。北京银行、民生银行、杭州银行等在这方面最早进行了实践,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

根据中国银行业协会2022年对30家银行的调研,多家银行开展了各式文化产业信贷服务创新。在调研的30家银行中,有22家银行针对文化企业创新了服务模式,占比为73.33%。创新服务模式中利用较多的方式是成立文化金融服务团队、设立特色支行、对信贷从业人员给予绩效激励、参与文化金融服务中心建设和服务等,较少的方式是扩大业务授权。

●文化金融专门服务机构创新

文化金融组织和机构的创新,还体现在财务公司、小额贷款、融资租赁、融资担保、基金管理等领域专门机构的设立上。

其一,在财务公司领域,文化企业集团设立的财务公司主要有湖南出版投资控股集团财务有限公司、江苏凤凰出版传媒集团财务有限公司、上海文化广播影视集团财务有限公司等。

其二,在小额贷款和融资租赁领域,北京、南京、陕西等地区设立了较多类型的服务文化产业的金融机构。如南京金陵文化科技小额贷款有限公司、北京文化科技小额贷款股份有限公司、西安曲江文化产业融资担保有限公司、北京国华文创融资担保有限公司、北京文科融资租赁股份有限公司、南京文投融资租赁有限公司等。这些机构在市场规模小等不利条件下积极创新,拓展服务文化企业的相关业务,虽然占总体业务量的比重还比较低,但仍为区域文化金融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市场:从规模快速增长走向平稳规范

发展

文化金融市场分为有形场所和无形场所。大部分文化金融市场是利用统一金融市场进行活动,少部分有专门的场所。按业态分,文化金融市场可以分为文化信贷市场、文化产业债券市场、文化产业融资租赁市场、文化企业股票市场、文化企业股权交易市场、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市场、文化信托与资产管理市场、文化保险市场等,其构成了我国文化产业多元化、多层次的市场体系。总体上看,我国文化金融市场在2012年至2016年之间实现了较快的规模增长,此后进入平稳规范的发展周期。

●文化信贷市场

文化信贷市场是我国文化企业融资的主要渠道,在直接融资比例较低的情况下,银行承担着文化产业资本供给的重任。我国银行体系对文化产业的贷款一直呈现较高速度的增长趋势,在十几年前,我国文化产业贷款余额仅为千亿元规模,而截至2021年,这个数据已经接近两万亿元规模。中国银行业协会对30家银行进行的调研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底,30家银行文化产业贷款余额达16499亿元。

●债券市场和信托市场

债券市场也是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融资渠道,每年有数百亿元资金通过债券市场投入文化产业。2022年各类企业共发行文化产业债券64只,与2021年相比下降15.79%,但是整体发行总额达到579.14亿元,较2021年发行总额有所回升。2022年度,各家信托公司发行的文化类信托产品超过100余个,信托资金流入文化产业的规模超过100亿元。

●资本市场

自从1994年东方明珠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成为中国第一家文化类上市公司,文化类企业在资本市场的动态就备受关注。我国文化类企业上市数量连年增长,已经成为证券市场上的一个重要板块。

根据中国证监会的“文化、体育与娱乐业”的分类标准,A股文化类上市公司有60多家;根据东方财富网“文化传媒企业”标准,文化类上市公司数量为110多家;而根据中国文化金融数据库(CCFD)按照国家统计局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标准的统计,我国境内外上市的文化企业有400多家。

文化类上市企业的繁荣发展,离不开国家的大力支持。我国政府部门鼓励文化企业上市融资,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与文化和旅游部印发的《“十四五”文化产业发展规划》都提出要支持和鼓励文化企业上市融资和再融资。“十四五”期间,文化企业上市仍有较好的政策环境。此外,我国一些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设立了专门的“文创板”“文旅板”等,为文化企业挂牌提供专门的服务。

在国家鼓励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与创新的背景下,文化产业私募股权投资市场一度火热,在高峰期,与文化产业相关的基金接近2000只。十几年来,与全国文化产业相关的私募股权投资事件累计超过约3万起,投资总规模累计超过1万亿元。此外,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资本对数字文化产业保持了较高的关注度,2021年对数字文化产业的投资占比一度超过了60%。

基础设施:推动文化金融发展基业长青

基础设施是文化金融体系中常常被忽视的部分。起初,人们没有认识到文化金融作为一个体系,还需要自己的基础设施。文化金融基础设施主要包括:文化产业信用管理体系、文化企业文化资产评估体系、文化数据资产评估与管理体系、文化金融市场信息系统、文化金融业务流程管理标准体系、文化要素市场机制与运行标准体系等。

●两大支柱

文化产业信用管理体系和文化企业文化资产评估体系是文化金融体系的两大支柱。我国在文化产业信用管理方面主要依托全局性的企业信用管理系统,但在行业层面也有少量的探索。

2016年,中国资产评估协会发布《文化企业无形资产评估指导意见》,对文化企业无形资产评估体系建设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2016年,北京市朝阳区国家文化产业创新实验区发起成立了全国首家文化企业信用促进会,与多家银行机构、担保机构及信用评级机构合作,构建了一个信用评级、快捷担保、见保即贷、贴息贴保的工作闭环模式,既为文化企业融资提供了有效的模式创新,其中的信用评级系统也是文化金融基础建设的积极尝试。

●新型基础设施

数字经济将数据推向了前沿,文化数据资产评估与管理体系即将成为新型文化金融基础设施之一。数据要资产化,首先要资源化。2020年5月,中宣部文改办下发《关于做好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建设工作的通知》之后,全国各地正在积极投入体系建设当中,这不仅激活了文化数据资源体系活力,同时也为文化数据资源资产化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交易所的规范建设

交易所的规范发展是推动文化产业要素市场建设的重要视角。全国各地的文化产权交易所在清理整顿中已经基本完成了业务转型,正在文化产业要素市场构建的探索之路上积极迈进。一些交易所在国有文化资产进场交易上取得了突破,一些交易所将转型升级方向锁定在文化数据资产交易领域,交易所作为基础设施的作用日益显现。

展望未来,在新的金融发展和监管形势下,交易所要素市场标准、规则和机制创新是崭新的领域,需要各交易所投入更多资源进行建设。

综合服务机制:为文化产业保驾护航

文化金融发展离不开公共服务创新及相关机制创新。2022年8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印发的《“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强调:“探索文化金融服务中心模式,为文化企业提供综合性金融服务。”

南京文化金融服务中心是全国首创的文化金融服务中心,在融资服务、信息服务、征信服务和协作服务等方面进行了开创性的工作。其构建了综合服务平台,优先服务中小文化企业,注重政策协同与平台协同,形成了自身的特色,被称为文化金融的“南京模式”。

北京文创板发展有限公司是国有独资公司,在中共北京市委宣传部和北京市文资中心领导下,搭建了文化金融政策执行与信息服务平台,为文化企业债权融资、股权融资及上市提供服务,事实上承担了文化金融服务中心的主要职能。

自2013年南京文化金融服务中心成立以来,广州、深圳、西安、北京等地纷纷设立了文化金融服务中心,承担文化产业投融资领域公共服务职能。在实践中,这些地方在公共服务与市场化运作的协调方面做了很多探索。

例如,财政部与地方政府设立了文化产业专项资金,在扶持文化企业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财政资金还使用于文化金融的贷款贴息、保险费及担保费补贴等领域。同时,各级政府推动和完善“政银担合作机制”和“银担合作机制”,以降低文化企业融资风险。

此外,文化金融政策与科技金融政策、普惠金融政策等相关政策的协同,也为文化金融发展提供了更好的机制保障。南京、北京等地在文化金融相关政策设计中特别强调了文化金融与科技金融服务的协同,湖北省专门出台了普惠金融服务文旅企业的政策文件。政府部门积极协调政策性银行和商业银行机构,为文化企业授信,共同进行文化企业融资项目优选推荐。

文化和旅游部印发的《“十四五”文化产业发展规划》提出,要推动文化金融服务机制创新,内容涉及政银合作、专营机构、国家文化与金融合作示范区、文化金融中介服务体系、文化和旅游金融服务中心、投融资对接交流活动、全国文化和旅游投融资项目库建设等多方面的机制建设问题。展望未来,新的时期,各部门应通力合作,积极推动机制创新,为金融高质量服务文化产业提供更好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