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3日上午,亚洲艺术品金融商学院于学院内举办“艺术品消费与艺术品金融”讲座活动,由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经济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文化经济研究所所长、亚洲艺术品金融商学院特聘讲师黄隽老师担任本次讲座的主讲,带领学员一同深入解读艺术品市场,寻找行业的生存密码,共赏行业的生态大局。
范勇院长与黄隽老师合影
黄隽老师开展讲座
黄隽老师首先向学员介绍了全球艺术品市场与中国艺术品市场的发展情况与横向对比。她结合自身的学术经历指出,二十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深刻地影响了文化艺术和市场结构。但在千禧年后,作为新兴力量的中国市场飞速崛起,取得重要的国际地位,在09年之后与美国、英国呈现三足鼎立的趋势,在2011年成为全球最大的艺术品市场。但是,在飞速发展后,因为过度透支,市场有一定的下滑。
黄隽老师指出,艺术品市场的地区分布与经济实力是高度重合的,比如全球四大艺术品市场——纽约、伦敦、北京和香港,同时也是金融中心、时尚中心和艺术品中心。其中,最昂贵的艺术品基本集中出现在作为全球艺术品交易中心的纽约市场。中国艺术品市场虽然在全球市场中占据较大份额,但专业挖掘作品的能力、客户资源与营销能力依然存在一定差距。黄隽老师同时指出,虽然目前国内的艺术收藏购买力集中在高净值人群,但在城市中艺术生活化与生活艺术化已经深入人心。
黄隽老师同时对国内的艺术一级市场与二级市场进行了深入详细的数据分析。她认为,目前无论是作为一级市场的画廊与艺术博览会,还是作为二级市场的拍卖市场,其交易状况都处于后疫情时代的回暖阶段。但是近年来,由于税收等等问题增加了海外拍品在中国境内交易流通的难度,回流数量呈现出下降态势,在当前政策鼓励艺术品交易的背景下,有待进一步发展提升。
黄隽老师进一步谈到了艺术金融领域普遍关心的艺术品投资的风险与收益问题。投资收藏文物艺术品的动机主要为保值增值与资产配置、精神享受与家族传承、良好的社交工具以及塑造社会形象等。她通过比较艺术品投资与股票、债券等数据,指出艺术品投资与其它资产的相关度较低,收益波动较大,需要长时间投资,且需要精心选择买进与卖出的时机。计量分析显示,发现在配置了艺术品资产后,资产配置的收益率将会提高,且标准差会下降,故而艺术品投资非常适合作为资产配置“篮子”中的一枚“鸡蛋”。
黄隽老师也介绍了艺术品投资的几种方式。拍卖行是金融艺术资产的上佳入口,且开发了众多艺术品贷款业务。艺术品保险在国内的发展尚不全面,主要以艺术品运输与展览保险为主。而艺术品家族信托和慈善信托已经起步,流动性好、传承有序的艺术品适合做信托。一些艺术品保税区与自由港处于供大于求的状态。
黄隽老师对艺术品消费与艺术品金融的介绍可谓是面面俱到、绘声绘色,在丰富的数据与实例支撑下,为学员展开了一幅全面生动的行业画卷。
学员交流学员现场交流氛围热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