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宣部文改办下发了《关于做好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建设工作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本文将满足读者需求来整合解读一下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
国家文化大数据从哪里来?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建设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不能没有“数据”。
文化大数据目前可以分两类,一类叫需求侧文化大数据,就是在文化消费过程中产生的一些数据,比如阅读数据,每个人什么时间看什么书,哪本书的哪一章哪一节甚至哪一段哪个词,都可以通过阅读数据提取出来,这是一个需求侧的大数据。
另一类是供给侧的大数据,在哪儿提取呢?是在文化遗产当中萃取。
我国是文化资源大国,海量的文化遗产数据将是我们国家文化大数据的重要来源。这个数据是供给侧文化大数据,是生产资料、不是消费数据。
数据是数字经济的核心。打造数字竞争新优势,重在收集、用好各类数据。在采集端更大力度推进数据共享的同时,加大算法和算力的支撑以及软硬件配套能力,让数据释放更多动力。
如果把从文化遗产中采集数据看作挖“金矿”,随着文化数据越来越多,就可以矗立起三座金山——中国文化遗产标本库、中华民族文化基因库和中华文化素材库。
《通知》中对这三个库有具体的阐述。
中国文化遗产标本库建设:
将国际历次文物普查相关数据按照国家文化大数据标准,结构化存储于服务器,并通过有线电视网络实现全国联网。
中华民族文化基因库建设:
中华民族文化基因库(一期)红色基因库建设以中宣部公布的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为目标对象,分批次将各示范基地的陈列品、纪念碑(塔)、出版物、音视频等进行高精度数据采集,按照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统一标准进行结构化存储,并以历史事件、英烈人物、感人故事为线索,对红色文化数据进行专业化标注、关联,通过有线电视网络实现全国联网。
中华文化素材库建设:
以文化遗产数字化成果为对象,集成运用各种新技术,将已标注和关联的文化数据进行解构,萃取中华文化元素和标识,分门别类标签化,为内容创作生产、创意设计以及城乡规划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制造强国、网络强国和数字中国建设提供素材。

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怎么建?
在中宣部文改办发布的《关于做好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建设工作通知》中,中经文化产业注意到,共设定了8项具体任务,大致可分为文化数据的生产线建设,数据库建设,平台搭建和应用场景搭建。
根据《通知》表述,将建设文化体验园和文化体验馆。其中文化体验园建设是以旅游景区、游乐园、城市广场等为目标,建设具有一定空间规模的文化体验园,把地域文化、红色文化从博物馆和纪念馆“活化”到文化体验园,促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文化体验馆建设是以城市购物中心、中小学幼儿园、公共文化机构、城市社区等为目标,建设技术含量高、传播力强的文化体验馆,使其成为爱国主义教育、文化传承传播、大众学习鉴赏的重要场所,推动红色文化、传统文化进社区、进校园、进商场。
根据《通知》表述,将依托全国有线电视网络设施,构建从数据采集、存储到数据标注、关联再到数据解构和重构全链条服务的新型基础设施,负责中国文化遗产标本库、中华民族文化基因库、中华文化素材库的数据存储、传输、安全保障,链接文化体验园、文化体验馆以及公共文化机构、旅游景区、城市购物中心、中小学幼儿园、家庭、社区等,建设“数据保真、创作严谨、互动有序、内容可控”的国家文化专网,实现线上线下一体化。
中广互联首席分析师林起劲认为,文件明确“国家文化专网”负责相关文化库的数据存储、传输和安全保障,并链接文化体验园、文化体验馆以及公共文化机构、旅游景区、城市购物中心、中小学幼儿园、家庭、社区等线下文化服务设施与场景。这对于目前网络覆盖相对有限,更多着重于社区家庭的有线电视网络来说,既是一项重要的网络延伸与敷设重任,也将通过承担此项活动获得一定的政策支持乃至资金支持。
根据《通知》表述,国家文化大数据云平台建设是运用5G、区块链、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新技术,按照“物理分散、逻辑集中”原则,建设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的中枢系统和分平台,汇聚文化大数据信息,为文化生产和文化消费的终端用户提供云服务。
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是新时代文化建设的重大基础性工程,将引导我国文化产业进入一个崭新的时代,迸发更多创新活力,更好推进文化传承与发展。中国工商银行投资银行部研究中心文化产业首席分析师白雪认为,这是一个庞大且长期的工程,需要从中央到地方,从国有企业到网络巨头,从文化到科技,跨领域跨部门的协同努力、资源共享才能实现。
“其推进将面临多重挑战,包括但不局限于数据采集的准确性、全面性,数据标注标准设置的合理适用性,数据的流通性、可获得性,数据的安全性,算法的匹配性以及数据通用性与个性化之间的平衡等。因此《通知》的下发虽利好产业长期发展,但短期提振效果仍需看工作推进情况。”白雪说。

据中经文化产业了解,2019年8月科技部、中宣部等六部委在《关于促进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的指导意见》中提出加强文化大数据体系建设。
随后全国各地开始启动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分平台建设工作。中经文化产业梳理了一下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建设的工作推进情况。
2019年8月21日
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华南分平台建设战略合作协议签约仪式在北京举行。广东广电网络与北京玖扬文化联手,就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华南分平台建设与应用展开全面深入的合作。双方将携手推动广东、广西、福建、海南、香港、澳门等地区的文化大数据平台建设,倾力打造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岭南文化体验园建设,分期逐步完成华南地区省级广电网络接入文化专网等工作。
2019年9月3日
贵广网络和玖扬传媒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发挥各自优势,就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贵州(西南)分平台建设与应用开展全面合作,大力推动西南区域的文化大数据平台建设,逐步实现西南省级广电网络接入文化专网。
2019年10月13日
吉视传媒与玖扬传媒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双方将就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东北分平台建设展开系列合作。未来,借助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东北分平台,将可实现区域内各类传统文化的数字化采集、素材化加工、汇聚关联、解构重构、交易共享等。
2019年11月
江苏省广电网络与玖扬传媒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双方将共同致力于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华东分平台建设。共同推动江苏、上海、浙江、山东、安徽等华东省市的文化大数据平台建设,包括项目规划、可行性研究、方案论证、关键技术研发、项目实施、试运行、安全监管和项目运行等全过程,分期实现华东地区省级广电网络接入文化专网。
2019年12月24日
国家文化大数据西南分中心建设项目在贵阳正式启动。在公布的《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办公厅关于<中国(贵州)智慧广电综合试验区发展规划(2019-2021年)>的批复》和《中共贵州省委办公厅贵州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中国(贵州)智慧广电综合试验区建设实施方案>的批复》中,启动了智慧广电+5G业务示范、云上贵州广电节点上线和国家文化大数据西南分中心建设项目,发布了智慧广电+政务、智慧广电+物联网、智慧广电+大屏云游戏业态,并举行了签约仪式。
2020年3月23日
广西壮族自治区数字广西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快推进全区数字经济重大项目建设工作的通知》,计划投资千亿元推进149个重大建设项目,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中国-东盟分平台建设正式纳入其中,牵头单位为广西广播电视信息网络股份有限公司。这标志着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建设在广西获得实质性进展。不仅促进广西数字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还将助力中华文化在“一带一路”框架下走出国门,传扬海外。
2020年4月13日
山东省科技厅印发《关于加快推动山东省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的实施意见》,其中,将“参与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工程建设,加快齐鲁文化分中心平台和齐鲁文化数据库建设”列入第七项重点任务,支持山东广电网络打造“数据保真、创作严谨、互动有序、内容可控”的文化专网。推动博物馆、美术馆、图书馆、科技馆等开展珍贵文物、重点展品、古籍珍本的数字化工作,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重大历史遗址保护和再现、博物馆纪念馆展品陈列的科技水平。
综上所述,各地的分平台建设正在有序进行。这几年,随着文化和科技的融合不断加强,文化数字化和文化消费服务工作呈现出一定的分散分裂乃至碎片化,在林起劲看来,通过文化领域的“新基建”可以改变传统文化工作的分散乃至分裂状态。
根据《通知》表述,数字化文化生产线建设,鼓励出版社、影视公司、演出公司、设计公司等文化生产机构充分发挥内容创作生产优势,积极参与文化数据的标注及解构和重构,开发文化大数据,创作生产具有视觉冲击力和听觉亲和力的适应于现代化网络传播的文化体验产品,展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魅力和风采。
由此可见,平台建成后可实现线上线下一体化,组成上百条生产线,汇聚上千家企业,上千万创作者,共同为上亿消费者提供互动、关联和守正的供给侧公共文化服务。

全国广电网络将成为文化大数据体系的重要基础设施
今年以来,国家明显加大对有线电视网络的“全国一网整合”和5G网络建设的推进力度。通过整理分析,中经文化产业发现,在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建设中,各地的广电相关机构是重要的参与者。这一点与白雪的观点不谋而合,她认为全国广电网络将成为文化大数据体系的重要基础设施。
“未来,广电网络在文化建设中的重要性有望进一步提升,并获得更多政策支持。此外,该体系的建设也将为数字媒体应用开发、运营服务提供商等文化科技类公司带来更多业务机会,相关龙头公司值得关注。”白雪说。
对此,林起劲也表达了相同的观点,他认为该文件要求依托全国有线电视网络建设“国家文化专网”,这与此前中宣部有线网络整合方案的定位描述一致,体现了中宣部在文化工作的统筹安排与战略部署。“国家文化专网工作的承接,对于目前处于关键的5G建设发展阶段的有线网络而言无疑是个巨大的政策利好消息。”

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是文化领域的战略性核心工程
2020年初的新冠肺炎疫情给文化产业的发展带来深远影响。
在今年全国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了“新基建”,既“重点支持既促消费惠民生又调结构增后劲的‘两新一重’建设,主要是:加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新一代信息网络,拓展5G应用,建设充电桩,推广新能源汽车,激发新消费需求,助力产业升级”。同时报告中还提出“要继续出台支持政策,全面推进‘互联网+’,打造数字经济新优势”。
中国人民大学创意产业技术研究院副院长、文化品牌评测技术文化和旅游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宋洋洋认为,该《通知》是继2019年8月科技部、中宣部等六部委在《关于促进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的指导意见》中提出加强文化大数据体系建设后,第一次全面性、系统性的部署该项工作。
“可以说,在我国疫情基本得到控制,新基建全面推进的当口,推进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建设,标志着数字时代文化发展即将迈入新阶段;以新基建为基础支撑,以文化数据为关键要素,以体系化应用激活文化生产力”。宋洋洋说。
林起劲认为,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正是此前政府关于文化与科技融合政策的延续和落实,该体系涵盖了在线的文化数据、文化专网、文化大数据云平台和线下的文化服务设施,加上创新性文化生产线,也体现了显著的“大文化”战略思维和云网端,或将成为引领未来5-8年内文化领域的战略性核心工程。
事实上,此次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建设工作从数据入手并覆盖了从文化大数据云平台、文化专网、文化服务端(线下服务机构)到数字化生产等在内的所有环节,充分体现了“数据”要素在全行业的渗透性和意义。
在宋洋洋看来,文化大数据体系建设,催生了新的文化生产体系。文化资源通过数字化转化为文化素材,成为文化企业可以利用的生产要素;文化产业各门类、各业态数据在云端进行关联,实现资源共享、优化组合;生产者和消费者身份相互转换,生产和消费活动实现高效循环。新体系的建设将催生成百上千条生产线,吸引成千上万家企业,聚合上千万生产者和上亿消费者,形成新“生产力”。
“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建设,还要注意三个统一,即资源开放性和文化安全性相统一,服务集成化与体验个性化相统一,运营协同化与监管社会化相统一。”宋洋洋说。
小结
法国作家福楼拜说过:“科学与艺术,在山脚下分手,在山顶上会合。”如今,在科技快速发展、多元文化共生的中国,文化与科技已经到了深度融合的机遇期。
无论是文化遗产的实物形态,还是文化遗产的数字表达,不管语境如何转变,逻辑如何重组,文化和科技始终在赋予人们美好生活的灵动和深度。
从这个意义上说,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建设,不仅仅意味着数字基础设施的进化,更是为人们提供更多的精神文化需求的入口。最终让每个人链接到具有人性的,可感的,互动的,美学体验的智慧城市生活中。
本文由中经文化产业(微信ID:cewenhua | 微信搜索:中经文化产业 | 微博:@中经文化产业)授权发布,未经许可请勿转载或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