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动态
企业资讯和行业热点
文创时代,融合的经济“邂逅”融合的审美
日期:2021-05-12 阅读:
分享:
当今中国,融合的经济与融合的审美出现了历史性的“时代同框”。这应该是文创时代来临的社会基础。
融合是今日中国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的超强驱动力。特别是科技、金融、文化创意等产业,天生就是融合的必用之材,一方面是其自身与相关行业的融合,一方面又促成其他行业相互间的融合。融合这场大戏,正在重新定位和定义各个行业的角色,促进整个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
中国经济网资料图

融合大潮之所以席卷几乎所有行业,主要有三方面原因:

一是发展服务经济。提升服务业就业人数在整个国民经济就业人数中的相对比重,是产业结构性变革的关键点,也是重要的经济增长点。服务业与其他行业有着天然的亲和性,通过相向而行,实现融合发展。

2017年9月,国家发改委出台了《服务经济创新发展大纲(2017-2025年)》,其中最大亮点是支持服务业多业态融合发展,支持服务企业拓展经营领域,加快业态和模式创新,构建产业生态圈。顺应消费升级和产业升级趋势,促进设计、物流、旅游、养老等服务业跨界融合发展。

二是发展新经济。以互联网技术为核心的信息产业,正在全面刷新和重塑各个行业,这是新经济最突出的特征。很大程度上,服务经济、创意经济的融合能力,以及其他行业之间发生的融合,皆因信息产业而起。

2015年7月,国务院出台了《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强调把互联网的创新成果与经济社会各领域深度融合,提升实体经济创新能力和生产力,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创新要素的经济社会发展新形态。近年来,“新基建”平地而起,5G商用步伐加快,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的建设和融合的应用,改变了社会治理、生产制造、民众生活等各个方面。

三是发展创意经济。从目前来看,创意经济的发展经历了两波洪峰。第一波是文化创意推动文化资源与商业运作的融合,带来了文化产业的崛起和文化市场的繁荣。第二波则是文化创意跨过文化产业边界,向其他相关行业覆盖、渗透、扩张。最具标志性意义的是2014年2月出台了《国务院关于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其中具体提到要推动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融合的相关重点领域,包括消费品工业、装备制造业、建筑业、信息业、旅游业、农业和体育产业等。文化创意“长袖善舞”,既实现自身与相关行业的融合,又是相关行业之间融合的黏合剂;融合既体现在产品上,也体现在策划、组织和运营上。

近年来,国家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从国家战略高度进一步强化了发展融合型经济。
中国经济网资料图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融合是不可缺少的手段。

首先是审美与实用的融合。审美通过与实用产品相互赋能,特别是赋予实用性产品新的文化内涵,增加新的附加值,同时,创造出新的审美需求,以同一种产品同时满足人的物质需求与精神的审美需求。通过这样一举两得的产品,刺激社会大众的消费欲望和参与的积极性,提高经济发展质量。

其次是审美与生活的融合。审美与生活融合,是把生活艺术化。高雅的审美躬身入局,通过创意的方法,以柔软的身段,进入平凡世界,打破司空见惯的生活“硬壳”,营造诗意生活的新风尚。成功的创意,总能让日常生活之美向有心人敞开,以此构成了审美来源、审美对象、审美氛围、审美场景。

精彩的生活是美的,没有精彩的平常生活也是美的,“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静谧的生活是美的,“静观云卷云舒,笑看花开花落”,热闹的生活也是美的,“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城市是美的,乡村更是美的。独乐是乐,与众同乐更是乐。审美对象可以是琴棋书画诗酒花,也可以是柴米油盐酱醋茶。

用生活的美好唤醒审美的心境,也把审美的心境投射给生活。创造美、获得美,隆重正式的审美活动是要有的,但无需大操大办,就像绝大多数中国人不习惯经常用热烈的语言和方式表达情感,让生活多一点味道,多一点“调性”,就非常好。

再者是审美与商业融合。通过发展文化产业、繁荣文化市场,创造出丰富多样的文化产品,满足社会不同层次、不同方面的审美需求,特别是满足消费者个性化需求。身兼消费者与审美者双重身份的社会大众,可以随时、随地、随意进入审美过程。对于审美而言,必须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的原则,才能使文化产业获得蓬勃发展,营造出健康的文化市场环境,达到让全社会创造美、享有美的机会增多,实现全民族审美能力明显提升的目的。

最后是审美创造与审美接受的融合。也就是审美接受者提前介入审美创造过程,与生产者共为审美创造者。目前突出表现为两种情况:一是借助互联网平台,消费者参与创造全过程,较早出现在文化产业界的众筹,虽然在方式、技术上仍需完善,但抓住了让消费者提前介入这个有潜力的方向。另一种情况则是出现在旅游业中一些生活服务类项目中,比如旅游民宿,是民宿主人、管家提供的基本场景和内容与带着审美预期的入住者共同完成。从趋势上看,抹平审美提供与消费体验的鸿沟,在审美服务过程中形成审美产品,将是今后一段时间更为常见的样式。

融合经济与融合审美联袂出场,既有各自发展逻辑,也有同体共振的因素,其深层的社会原因,则是需要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需要。在基本解决温饱问题之后,生活有品质,成为人民群众的主要需求,也因此成为我们的工作目标。那么,就应紧扣社会脉搏,促进两者之间的联动与配合,乃至于融合,使两种融合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共同推动人民群众美好生活的实现。而在这其中,文化创意要发挥穿针引线的作用。

文化创意在这个时代应运而生并且走上风口,将审美的功能与经济功能结合在一起,以点石成金的创造能力,促进二者更自觉、更频繁、更完美地互动与融合。

文化创意能够在这样的层面发挥作用,才算是开创了自己的时代——文创时代。

首先,文创要扩大视野。经济融合与审美融合之间的关系,在一定意义上是物质与精神、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经济融合奠定了审美融合的基础,强化了审美融合的意识,审美融合又反哺经济融合。文创要实现良性互动,发挥自己“社会窗口”的作用,展现经济融合、审美融合的魅力,特别是经济赋能和文化添美的能力,让跨界成为一种习惯、一种思维方式,乃至于成为一种审美趣味,一种心态。

这些年文创取得的成果是公认的,但是,到目前为止,这个大题目还是被做小了,以至于说起文创人们就以为是一些“小玩艺”。必须进一步解放创意,玩起来,耍得开,才能在融合中纵横捭阖,行之无碍。按照《国务院关于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与消费品工业、装备制造业、建筑业、信息业、旅游业、文化体育业、特色农业的融合,寻找更广阔的用武之地,寻找更深厚的孵化创意的土壤。比如装备制造业,如果说简单的批量化、流水线的生产让创意失去了用武之地,那么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又给了回归的机会,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都需要文创的支持,而且,从工程师到工人,人人都可以是文创的参与者。

其次,文创要开辟新路径。文创的本质在于“创”,文化的生命在于“闯”。要联手服务业、互联网行业等这些以融合为天然禀赋的产业,发挥各自优势,相互借力:或者是先实现彼此融合,继而共同向外融合;或者是与服务业、互联网行业已经实现跨界融合的领域,合力开垦新的疆土。

二是要联手匠人传承创新。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在生产技艺中创造美的传统,技中有道,器中有理, 追求实用性与欣赏性的统一,《周礼·考工记》提出“知者创物,巧者述之,守之,世谓之工。百工之事,皆圣人之作也”,将百工视为圣人。世世代代的中国匠人执着于一门技艺,让手中的产品既有使用价值,又融入了精神价值,工艺的传承,也是审美的接力。今天各个行业都在进行这样的“接力”,孜孜以求的敬业精神,匠心独运的创新劲头,在心灵手巧中融入心性、人格的情感体验,都令人油然产生在创造中实现精神超越的欣喜,产生得心应手的愉悦。

今天的文创,不能只想着从现有产品的样式中提取某个图案,还要关注生产过程中人与产品两方面的升华,关注其间可能发生的有形之行中完成的审美之旅,从中获取灵感,用生产生活之美充实文创之美。

第三,文创要总结规律。要把握文创的概念和任务。设计与文创高度关联,但设计不等同于创意,更不是创意的全部,否则在国务院相关文件中也不会并列提出“加强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相关文件出台后,设计类成果在相关社科研究领域的申报量呈爆炸性增长,而研究创意的成果却乏善可陈。比如,什么是IP,很少有人能讲清楚。另外,要在发挥想象力、创造力上下功夫,跟风的文创不是文创。再有,文创源于生产生活,但又不同于生产生活,是生产生活之美的艺术呈现,能够赋予来自生产生活的材料新的价值、意义乃至于生命。

作为一种文化与审美样式,音乐、舞蹈、戏曲等已经走过了几百年甚至几千年,而文创的提出才不过几十年。文创可以从其他文化艺术样式中借鉴规律,包括摸准中国传统审美的规律,也包括今天对各类文化样式的要求。中国文人自古有经世致用的传统,将人生价值与社会民生相联系,尚实、重用、务进。健康的商业文化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明代的李贽对包括商贩走卒在内的市井细民有过这样的描述:“做生意者但说生意,力田做者便说力田。凿凿有味,真有德之言,令人听之忘厌倦矣。”今天的文创,就应做出这样有德有味的产品。

从融合的经济到融合的审美,反映了自古以来中国人理解身边世界的方式,体现了和谐的思想、包容的智慧和通达的人生态度,今人则表现得更加开放和敞亮。文创的任务,就是重温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与天地精神共往来的美好,在融合中演奏经济与审美、物与人的交响,让生产生活更有意义,让百姓在美的生产生活中遇见美的自己,在平常日子里蓦然感受到阳光般的愉悦、温暖和力量。

作者:孙若风。本文由中经文化产业(微信ID:cewenhua | 微信搜索:中经文化产业 | 微博:@中经文化产业)授权发布,未经许可请勿转载或引用。
021 68599606
服务时间:周一到周五 09:00-18:00
地址:中国上海市 黄浦区 中山东二路58号 A幢301单元
邮箱:info@aiaf.edu.cn
邮编:200010
微信公众号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