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EN
俱乐部
联系我们
加入我们
咨询热线:
021-68599606
关注我们:
首页
关于学院
学院介绍
使命愿景
教学理念
高峰论坛
院长寄语
视频集锦
发展历程
课程资讯
ECPD+AIAF艺术品金融博士 招生简章
ECPD×AIAF 艺术品财富管理硕士招生简章
香港艺术市场生态探索之旅
艺术品财富管理
国际艺术品评估
INCAE 艺术品金融 MBA
全球艺术金融家课程
艺术金融家青年领袖课
入学申请
申请指引
常见问题
学术保障
师资团队
国际顾问委员会
学术委员会
校友天地
学员风采
校友联谊会
校友俱乐部
最新动态
课程动态
专家视点
云端对话
沙龙活动
动态新闻
行业政策
艺术市场趋势
市场观察
拍卖资讯
专题专访
时下热点
合作交流
国际交流
国内交流
加入我们
联系我们
首页
关于学院
学院介绍
使命愿景
教学理念
高峰论坛
院长寄语
视频集锦
发展历程
课程资讯
入学申请
申请指引
常见问题
学术保障
师资团队
国际顾问委员会
学术委员会
校友天地
学员风采
校友联谊会
校友俱乐部
最新动态
课程动态
专家视点
云端对话
沙龙活动
动态新闻
行业政策
艺术市场趋势
市场观察
拍卖资讯
专题专访
时下热点
合作交流
国际交流
国内交流
加入我们
联系我们
中文
EN
俱乐部
联系我们
最新动态
企业资讯和行业热点
课程动态
专家视点
云端对话
沙龙活动
动态新闻
行业政策
首页
>
最新动态
>
沙龙活动
最新动态
课程动态
专家视点
云端对话
沙龙活动
动态新闻
行业政策
AIAF艺术品金融系列微课程第七期
日期:2020-10-20 阅读:
分享:
4月2日,AIAF举办了以艺术品拍卖中的金融角色为主题的讲座,由刘双舟教授分享。刘双舟教授是中国政法大学法学博士,中央财经大学文化与传媒学院院长,中央财经大学拍卖研究中心执行主任,中国拍卖行业协会法律咨询与理论研究委员会委员,AIAF 学术顾问。
刘教授主要从以下三方面进行分析并分享他的独到见解:
如何理解艺术品拍卖金融本质
西方艺术品拍卖中的金融奥秘
创新金融思维做好艺术品投资
如何理解艺术品拍卖金融本质
首先,怎么样理解艺术品拍卖中的金融的本质?我们在以往学拍卖的时候,是把拍卖当作一种交易的方式来学习的,包括我们的拍卖法中对拍卖的定义都是把拍卖当做一种交易的方式教学,包括艺术品拍卖,我们也把它当作一种艺术品买卖的活动来看待的,需要有三个小问题供大家思考:
1. 购买房产、艺术品和股票,这三种交易活动的动机有何不同?
2. 在拍卖会上购买艺术品与在画廊购买艺术品的动机有何不同?
3. 今天在拍卖会上购买艺术品与20年前在拍卖会上购买艺术品的动机有何不同?
三种交易活动的动机有什么不一样?比如你现在是买房,买艺术品还是买股票?这个动机上面有什么区别?第二个问题:同样是买艺术品,有的人会在展会上买艺术品,也有人可能会在画廊或者其他的包括电商还有现在画店,展销会甚至可能到艺术家的家里边去买艺术品,这些购买艺术品的行为和我们在拍卖会上买艺术品的动机有没有差异?第三,今天我们参加拍卖会和20年前国家拍卖会刚兴起的时候参加拍卖会的动机有什么不一样?
实际上艺术品拍卖的金融属性大概有300多年了,很成熟。艺术品拍卖成熟于两百年前的英国。中国最早的拍卖活动出现在1874年的上海,当时并不存在艺术品拍卖。最早的拍卖并不是我们今天讲的一种拍卖,艺术品拍卖在我们国家会更晚一些。真正今天我们看到的以拍卖公司为主体来组织的拍卖艺术品拍卖活动的,也是从上海开始的,最早第一场是1993年6月上海的独立宣办的是中国大陆地区第一场真正意义上的拍卖会,紧接着1994年北京从嘉德开始有艺术品拍卖,这都是当年拍卖比较有名。
早期的时候我们国家艺术拍卖会上那些买家大部分都是港台或者日本或者国外的买家。因为那会儿我们穷,但是大陆真正的买家是非常少的,比如这张图是当年北京的第1场国际拍卖会还不是正式意义上的,由拍卖公司组织的拍卖会,下边的价格是美元来显示,这一场拍卖会的拍卖师也是从香港借过来的,那会儿我们刚开始,所以当时的买家也基本上都是港台或日本等国外的。
1994年嘉德首拍 齐白石《松鹰图》
张宗宪老先生是大收藏家,1号拍品就是他买走的,他每年可能都到北京来,每年在北京的拍卖会碰到他。1994年北京翰海首拍,成交金额高达3300万元,张宗宪独自竞得1600万元拍品,占到全场总成交额的一半。但是随着大陆的经济的快速发展,这个情况就发生了变化,尤其是前几年2000年以后,拍卖会上一些买家,大陆的买家就越来越多了,有的很快我们就拍卖会,就从每幅作品上百万,很快就跨入了千元时代,就卖上千的艺术品很多了。第一幅过千的作品,是1995年北京瀚海的拍卖,可是后来就很多了。
2008年是个分界线。2008年受世界金融危机之后,中国艺术品拍卖市场迅速崛起,赶英超美,并且迎来亿元时代。2008年美国出现了金融危机,影响到全球,当时我们拍卖会的也受到影响。大陆地区的拍卖受到了一点点挫折,但是很快我们就反应过来了。我们发现金融危机是美国的金融危机,不是我们国家的金融危机。很快我们转过神儿来,到2009年的时候就出现一个很大的变化。2009年就从千元进入到亿元时代,这一幅作品是可以拍上亿的艺术品的第一副。
清 徐扬《平定西域献俘礼图》手卷 2009年中贸圣佳十五周年
当年中贸圣佳15周年时候拍的上亿的这是第一幅,后来每年都有了。当年我记得好像一共有9件作品上亿的。之后很快,这个地方我做了一个简单的图,分别是中国、美国、英国、法国艺术拍卖的份额,大概从2006年开始做统计的。
中国在全球市场中的比例示意图(2006-2011)
2006年之前,国外的研究拍卖市场的专家们很少讲中国市场,我们大陆地区艺术品拍卖在国际几乎是名不见经传的,没有人会提我们的。但从2006年开始情况就变了,我们当时占了全球的艺术市场的4.9%,这个时候排在我们前面的还有法国、英国,还有美国的。美国是比我们多多了,当年我们占4.9%的时候,美国就将近占了一半,但是从2006年开始我们就一直在快速上升,尤其是刚才讲的2008年,出现金融危机以后,西方市场很快就下来了。但是我们发展很快,就很快出现了亿元时代。我们大概是在2010年前后超过了美国,到2011年达到高峰,达到40%左右的份额。这几年我记得有一年我们是占了第一的,这里是想说我们大陆地区艺术拍卖市场发展非常快,现在我们可能比美国稍微小一点,2012年以后但肯定还是排在前3的。这就是我们大陆地区每年的成交额,从2006年到2012年,大概发现最高点是2011年,2012年开始下滑,在国际上占的份额,2012年以后开始下滑了。2012-2013年以后没什么变化,这没有统计。2012年以后我们就进入了一个相对低迷而徘徊的时期,所以后边数据我们也没有填,这是我个人统计的。从2009年出现了亿元作品以后每年的书画作品过亿的亿元拍品,2009年4件,2010年11件,2011年13件,2012年就下来了。2015年又稍微好了一点,现在数量应该已经很多了。但是今天我们讲的亿元和10年前的亿元不是一个概念。这都是当时我找的一些作品,曾经拍过两次的,相隔几年,中间增值很大。到2015年上海艺术拍卖市场才有了第一件过亿的作品,也是到目前为止唯一的一件!
2015年上海嘉禾公司拍卖的潘天寿的《鹰石图》,以1.15亿元成交。标志着上海艺术品拍卖市场跨入亿元时代,后来就再没有了。亿元大部分都是出现在北京,不仅是书画作品,出现了很多高价的作品,其他还有很多,比如古琴、瓷器等。我想说中国的艺术品拍卖市场起步是比较晚的,到目前为止也不到30年,但价格上升得很快,从百元作品到千元作品到现在的百万千万千到过亿。当这个市场出现了过亿的拍品时,就会出现了一个新的问题,作品的价格越来越高,那么这些买家尤其是个人买家就开始感觉到力不从心了。你给我买一个上千万的,可能现在很多人都拿出上千万的,但是要买一个过亿的作品,个人的资金就很吃力了。所以这时随着我们原始的到来,拍卖会上的资金是很大的问题,没钱就看到好东西也买不起。怎么解决资金的困难,就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新模式,其中有一个模式,大家可能听说过,艺术品的份额化交易,这样一个模式就是一个人买不起没关系,我们可以团购,就是分了好多份,我买不起一张作品,但是我能买这张作品里边的100份,就像买股票一样,这种方式来炒,刚开始还是非常热闹的。天津文交所是比较出名的,当时市场非常火爆,很快国家就发现这种模式是有问题的,=到2011年就连续出台了文件把这种模式给叫停了,这个份额化交易实验算是失败了。但是份额化交易给我们提了个醒,为什么会出现份额化交易呢?就说艺术品的价格在拍卖会上价格高了以后,就出现一个买不起的现象,或者说资金困难的现象,实际上是为了解决解决资金的问题,才出现了文交所这样一些实验。整体来说,我们的拍卖市场2011年到了顶点,2012年以来,就开始处于下滑的或者是徘徊的趋势。
这是当年artprice做的2008年到2018年的数据,很明显的到2011年最高峰,很快12年下来了,2012-2015一直徘徊状态,这是我们中国大陆去艺术品市场,经过20多年发展以后出现了这样一个困境,实际上是钱的问题了,没有钱好东西买不起,越买不起又是好东西,又不愿意出来。但这个背后是个什么问题?背后实际上是一个交易模式的改变的问题。在此之前,我们一直把艺术品拍卖,看成是一项简单的买卖活动。买方卖方买东西。拍卖会好像就是像一个自由市场一样的,小商场一样的一个经济交易场所,但是后来我们发现认识上可能有一些问题出来了。早期拍卖会可能还真就是简单的交易,我买东西是因为我需要它。到后来,除了简单的交易以外,可能还增加了收藏的动机,我确实喜欢这东西,买了以后我就回家自己收藏。进入了千元亿元时代以后,我们就会发现,在拍卖会上交易人的动机实际上已经发生了一个很大的变化。在拍卖会上,交易的这些主体在拍卖上买东西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买一个东西来用,或者是回家去自己玩自己收藏,而是为了投资,这是一个很大的变化。如果没有这样一个变化,我们今天谈到艺术品很难把一种拍卖和金融来挂钩。当艺术品拍卖活动变成一种以投资为动机的活动,拍卖活动实际上就已经变成了一项金融活动了。所以我们说艺术品拍卖,它还是买卖吗?它是买卖,没问题,但是它的本质,它的金融的本质已经体现出来了。在拍卖会上,尤其是在大公司的价格非常高的那些拍品拍卖中,我们就发现卖家在拍卖中委托人(委托拍卖公司帮他卖东西的这个人)卖东西的主要的目的和动机实际上是从金融角度来讲是一种融资的动机,卖东西是为了回收资金,收回前期的投资;而买家在拍卖会上为什么要买?我买这东西并不像原来那么简单,说我喜欢我收藏,或者我买了以后我自己用。到了亿元时代以后在拍卖会上买高价艺术品的动机就变成了一种投资行为,卖家是为了融资,买家是为了投资,这是一个很大的变化。那么拍卖会成了什么呢?拍卖会就是一个中介,拍卖公司这时就变成了一个买家卖家投资融资的一个中介活动或者平台。这时拍卖公司所从事的艺术拍卖活动不是一个简单的买卖活动,而是一个金融行为。到了亿元时代以后开始引导这个问题,所以我们讲第一个问题是想跟大家说,艺术品拍卖是有金融属性的,尤其到了今天艺术拍卖以投资为目的的时代,艺术品已经已经不再是简单的交易行为了,而是一个金融活动。艺术的拍卖的金融本质是艺术品拍卖活动由简单的交易或收藏活动转变为投资为主的金融活动。
西方艺术品拍卖中的金融秘密
2008年,因为西方出现金融危机,西方的市场还是降下去了,而我们直线飙升上来。但是到了2012年以后正好相反又倒过来了,我们在2012年以后,市场在下滑或者在徘徊的同时,西方的艺术品市场一直在稳步上升,虽然涨幅不是很大,但是就从2009年开始在一直涨。我们就分析了为什么同样是一种拍卖活动,我们的拍卖这几年这么困难,而西方的拍卖市场能够一直保持着上升的态势,我们出了这样的一个分析。分析发现艺术品拍卖,西方尤其是以苏富比、佳士得为代表的这类大国际艺术拍卖公司,这两大公司大概是在清代的乾隆年间成立的,到今天为止300多年了,但是发展中间也碰到过困难,甚至濒临倒闭的情况也有,但整体上来讲,这300多年它一直在持续不断地发展,所以我们就分析为什么它能够持续300多年不断的发展,不断壮大壮大起来,我们就发现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西方的艺术拍卖,尤其是苏富比、佳士得这样的大拍卖公司,他们可能很早就认识到他们在做的拍卖活动,不仅仅是一种交易行为,而是一种金融行为,所以他们一直在用金融的思维在做艺术品拍卖,这才是他们能够一直发展下来的原因之一,这不能是全部的原因,而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所以艺术拍卖在他们的眼中不仅仅是一个拍卖活动、买卖活动,更多的是一种金融活动,这才是它们长盛不衰的一个主要的秘密。
首先,将艺术拍卖积极融入到艺术品金融领域。先介绍一下,西方的艺术拍卖公司包括苏富比、佳士得,他们是把艺术品拍卖一直和金融联系在一起的。从意识来讲,他有金融意识,始终把艺术拍卖的积极的靠进到艺术品金融领域里边来,至于什么叫金融,今天不展开说。我们刚才讲了,至少投资和融资肯定是一种金融活动,艺术品和金融联系在一起这种行为不是今天才有的,可是很早就有了!从这意义上来讲,艺术品拍卖是一种金融活动,卖方是为了融资,他在卖艺术品的拍卖上卖艺术品是为了回收资金,就是融资的;而买方今天很多在艺术拍卖会上买东西是为了投资,所以拍卖行只不过是投融资活动的中间组织者。艺术品可能从很早就开始和金融挂钩了,只是我们没有意识到这一点。这里我做了一个简单的归纳。艺术品什么时候开始和金融发生关系的?我发现艺术品的和金融发生关系,或者我们今天叫艺术品金融化,可能是艺术品功能演化的一个必然的结果。
艺术金融的出现与艺术品自身功能演化有关。从形态上而言,艺术品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艺术赏品、艺术商品、艺术资产和艺术资本。
最早时候的艺术品就是个赏品,它连商品都不是,古人可能弄过艺术品,就为了纯粹为了欣赏,为了追求美。随着社会分工,有人专门做艺术品了,有手工艺的工匠专门做艺术品了,不会做的人就会花钱去买他的艺术品。这时艺术品就有了商品的属性,就是用来交换的对象。当然这时艺术品可能不是纯艺术品,绝大部分都是实用艺术品,比如买一个陶器-彩陶,上面可能有花纹。艺术品的第二个阶段主要是当商品用的。到第三个阶段,买艺术品是因为喜欢,不是因为艺术品有使用价值,而我就是喜欢他。这时艺术品就有了第三个功能-收藏品。收藏时代应该更早一些,大概从这样列下来时,就收藏、收藏。中国的收藏和西方收藏历史都几百年了。
但是到最近一段时间我们发现买艺术品不仅仅为了收藏,还为了投资的时候,艺术品就变成了一个投资对象,投资对象成了一个投资品了,所以这时候我们就可以讲艺术金融了。我们会发现艺术品很有意思,它的新的功能不断增加的同时,原有功能并没有丧失。因为今天我们买了艺术品是为了投资,但是这艺术品本身的欣赏和作为商品的功能还存在的,这是随发展欣赏的功能一直存在的。当它变成商品的时候,是不是它算是消费品,是消费的功能,后来作为收藏对象的时它又增加了收藏功能,今天又增加了投资的功能,所以它的功能一直在增加,但是原有功能并没有丧失。当艺术品发展到收藏和投资的阶段,它就成了一种金融的对象了,这时我们说它可能有金融化的趋势出现了。从简单意义上来讲,金融和艺术品的联系更早了,比这还早,比如我们会发现钱就货币,货币本身就是艺术品。货币本身应该就是我们说的艺术和金融结合的最早的一种形态了,但是它不是我们今天讲的艺术金融的含义了。就说古代钱币,你发现上面有很好的艺术品在上面,很精美。
这是我们国家最早的纸币的交子,很复杂的,上面有保密的一些东西,花纹图案都有的。现在的纸币更不用说了,我们今天花的钱上面有山水,有人物。我想说的是艺术品和金融的结合,最早的货币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但是那不是我们今天讲的艺术金融。艺术金融是到艺术品发展到成为投资对象以后,才有了我们今天讲的艺术金融,这时候艺术品才有我们刚才讲的一种拍卖,有了它的金融属性的体现。所以随着艺术品市场的发展,艺术品不再仅仅是个人喜欢的一个藏品,不再仅仅是一个实用器,它变成了投资的资本追逐的对象的时,出现了我们今天讲的艺术金融,其中艺术品拍卖也是艺术金融的一种形式。
刚才我们讲的两大拍卖公司-苏富比和佳士得,已经300多年了。苏富比是1744年成立的,佳士得是1766年成立的,相对我们的乾隆年代发展到今天,它为什么一直能发展到今天,我个人的理解是他没有,不是仅仅把拍卖当做一个交易的生意来做的,它是把拍卖当做一个金融的生意来开展的,所以他一直能够发展到今天。提起艺术金融,国际上最典型的案例-英国的铁路养老基金,当年他投资艺术品非常成功的,他之所以能够成功,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聘了拍卖公司作为他的艺术顾问,拍卖公司做了顾问,他才成功的。拍卖公司说今天要买他就买,拍卖公司,哪天该卖了,他就听拍卖公司话,就抛出。买股票一样,请了一个顾问。所以从这意义上来讲,拍卖公司在西方的铁路养老基金艺术金融成功的案例里边也起了很大的作用。
英国铁路养老基金在1975年6月以22万英镑的价格买下卡纳莱托的《威尼斯风光》(一对中的一幅)并于1997年1月以400万美金的价格出售,现金回报率高达11.9%
总的来说,以苏富比和佳士得为代表的西方拍卖公司,可能很早就开始意识到拍卖和金融是有关系的,要用金融的思维来做拍卖,而不能仅仅把拍卖当做是一个交易。另外有很多艺术拍卖、西方的拍卖公司的高管出来以后,就成立艺术基金去了,做金融去了,这都是一些具体的表现。西方的艺术金融,一个拍卖公司是无法存在的,当然拍卖公司如果没有参与艺术金融活动,也不会赚那么多钱,也不会发展这么好。
西方的苏富比、佳士得这些拍卖公司慢慢地开拓出了很多和金融相关的业务,所以我就经常给我的学生开玩笑说,苏富比、佳士得从来不做拍卖,一直在做金融。它做的更多的业务不是我们讲的仅仅是买卖艺术品的一个买卖的拍卖活动,而是带金融的各种拍卖活动,这个模式很多了,这里就举几个例子,至少有5种金融活动和拍卖结合在一起。
提供鉴定、评估和保管服务
为自己的客户提供金融担保
配合银行解决买家资金困难
为委托人提供融资贷款业务
实行第三方保证金拍卖制度
提供鉴定评估保管服务倒是这个是一种常规业务了,这作为拍卖公司他提供鉴定、评估、保管,这是常规业务,但是它常规业务并不平常,为什么呢?因为它服务的客户都是金融机构,或者金融机构的客户,它和金融有联系,合在一起来开展这样的活动,所以从某种上来讲,这也是他的一个艺术金融的表现。
为自己的客户与金融机构提供鉴定、评估和保管等专业化服务。这是一种非常普遍的业务,大的拍卖公司几乎都提供这种服务。当自己的客户(卖家或买家)以艺术品为质押物向银行融资时,拍卖公司负责对艺术品进行鉴定、评估和保管服务。有的拍卖公司在保管艺术品期间还提供艺术品推广等增值服务,比如组织展览、鉴赏、讲座等活动。
为自己的客户直接提供金融担保。在我们国家拍卖公司现在也有这样的活动出现了,对他吸引的客户好的信用好的客户来讲,你买我的艺术品,你买了以后,我给你担保,你到银行去贷款,他可以给客户的银行的融资充当担保,当担保人的这样一种功能。对信誉好的客户(卖家或买家),当客户以艺术品为质押物向银行融资时,拍卖公司除了负责对艺术品进行鉴定、评估和保管服务外,还会充当客户质押融资的担保人,以促成客户融资。以此维护与客户的良好合作关系。配合银行解决买家的资金困难。买不起的时候,他和银行合在一起,刚才我们讲的,为什么我们现在艺术品拍卖出现了困境,就是我买不起了,我看的很好,我买不起怎么办?没人给解决资金困难,好了,苏富比佳士得还有这项业务,只要你愿意买,他来给你想办法解决,解决你的资金困难,通过各种方式提供金融服务。
为委托人提供融资的贷款业务。刚才我们讲了,为什么我要到拍卖会上去卖东西,以前纯粹是就为了卖了,现在看来不是这样的。什么时候卖与不卖,取决于他投资的动机。现在卖能赚钱,我现在就卖。所以我们就会发现,艺术品拍卖会上卖家实际上是一个融资者。但问题是按照我们传统的艺术品拍卖的思路来讲,在拍卖会上卖东西它有一个什么风险呢?有个流拍的风险。不是说拿到拍卖的东西都一定能够成交,我是想通过变现我的艺术品来融资,但是在拍卖会上这种方式比较麻烦。你要承担,万一卖不出去,卖不行,那就流拍了,你融资的目的就实现不了。这就使得大量的业务就没法做成,我现在想卖我的艺术品,结果跟拍卖公司咨询了,拍卖公司说要艺术品东西是个好东西,但是现在估计没有买家,不好找买家,我想卖却卖不掉。这时候我的融资目的就实现不了了。怎么解决问题呢?西方这些拍卖公司就是:好,我给你贷款,你先把东西放下。这是要实行预付款制度,按照事先约定流拍后买断艺术品,这个东西看最保留价,比如说1000万是吧?卖了当然好了,不成交我也给你1000万,我拍卖公司给你1000,我买把一笔买断了,或者说我虽然没有买断,但是我给你1000万,你先拿走,你先用钱去,但是艺术品留在我这儿当抵押或质押,完了下次我们再卖。它会给委托方客户提供一个融资的服务。实际上卖家到拍卖会上就是为了实现融资的目的,如果有这样一项业务,一种拍卖会上成交率流通率就会增加,这里边很多我们怎么知道哪个作品是采取了这种方式,
拍卖公司优先给委托人把钱付走了呢?你会发现苏富比、佳士得的那个图录和我们不太一样。他那个图录里面它有很多特殊的符号,比如这个图中的小圆圈一个符号,这就是意味着什么?小圆圈就表明是保证最低,就叫保证最低售价,最低出售价,或者以委托拍卖作品为抵押向委托人预付金的这样一个意思,就这个作品上是只要以这种方式来拍卖的。就意味着因为这两种模式,一个拍卖公司会向委托人保证,以我保证按多少钱,最低多少钱给你卖掉,卖不掉你照样拿钱。担保买就买是买断了,相当于买断的这种模式。
另外一种模式就是先和委托人签一个协议,那叫质押融资的协议。拍卖成交当然好了,拍卖不成交,然后正好会掏钱。但是你把艺术品留在拍卖公司做质押做抵押,拍卖公司继续运作来拍,下次再拍,这实际上都解决了委托人融资的需求。但是不管是哪种模式,是买断的模式,还是说是质押的艺术品,像相当于贷款的这样的模式,都能够保证委托人实现融资的目的。这意味着拍卖公司让他不是在做拍卖,它和银行是没有区别的。银行甚至和传统的典当是没什么区别,只要东西拿来我就给你钱,所以这是他们的一项很重要的职能。
另外还有一个是非常有意思的一个模式,叫什么?我给它起了个名字叫的第三方保证金拍卖模式,这个模式现在已经非常流行了。我们发现大陆的拍卖公司,如果我们按照传统的思维,仅仅是把拍卖当一种买卖来做,就是你卖成功了我就收,你卖不成功,你拿回去算流拍。我拍卖公司白干活了,因为东西没卖出去,所以我们就会发现每年我们拍卖会结束以后,有统计上说成交率多少,从成交率近几年的成交率是确实不高的。这不能说不能是很低,但是还确实不高。为什么西方的拍卖会上成交率就略微比我们高一点,或者或者相对稳定一些,他采取了这样一种模式,叫第三方保证金拍卖模式。
举个例子:2015年,英国伦敦苏富比拍卖行在其“印象派及现代艺术晚拍”中采用了第三方保证金拍卖,要求第三方买家对拍品“不可撤销报价”,即一旦拍品流拍,场外第三方买家必须以拍卖前保证的价格买下这件作品,不得反悔。
重要拍品:《威尼斯大运河》克劳德‧莫内(Claude Monet;1840-1926 年)
2015年,苏富比伦敦的有一场专场拍卖会,叫“印象派及现代艺术品晚拍”,就采取了这样一种模式。就什么意思?就是说拍卖会还没开,就先找买家,现在买就先做招商了。而他找来的买家要和拍卖公司签一个“不可撤销报价”的一种协议,比如说我要按照我们大陆的惯常的思维,我作为一个收藏者或者作为一个投资者,我想买拍卖艺术品的,我怎么能拍卖会上举牌,我办个竞买人手续,交了押金,拿个号牌到现场去和别人竞争去,那就会出现两个结果,一是我们竞争不过别人买不到,可能出现这样的结果。第二,我虽然争来争去争到手了,但是价格很高,会可能亏了。就是我们讲的拍卖学上面有个概念-赢者诅咒。我是买到手了,但是我觉得卖的亏。这是一个按照我们惯常的大陆现在的拍卖中的把拍卖进行当买卖来做,这是一种常见的现象,但是苏富比佳士得有个模式,如果确实看好一个拍品,我不参加拍卖会,在拍卖前就和拍卖公司签协议,这幅作品我看好了,我愿意最多多少钱买走。买卖前就签这个叫第三方保证金的拍卖,就签了不可撤销的报价,就我出一个价。我承诺如果拍卖公司拍卖会上流拍了,我愿意按这个价格买走,我当时我不参加拍卖会了。前提是它流拍了我买走,我跟他签了拍卖公司签了协议以后,我不参加拍卖会了,但是拍卖会照开,拍卖会照常拍。有两个结果出来:第一我看好的作品被别人买走了,那就肯定是超过我的心理价位被别人买走了。我就不买了,我跟拍卖公司签这个协议到此为止就结束了。如果说拍卖会上经过竞价,有拍卖以后,流拍了没卖走,我要按照我原来的承诺买走,所以为什么叫不可撤销报价呢?我这个报价是不能撤销的,只要他流拍了,我就买走了。这样一种方式就叫第三方保证金拍卖的模式。这场拍卖会议上有12件作品就是第三方保证,以这种方式来签了协议的有一共12件作品,其中就有莫奈的这副作品,当时估价大概是是2000万到3000万英镑,就是评估价,最后是卖了2300多万,成交了。成交以后就意味着第三方保证人就不买了,就被别人买走了。这是另外一件,当时也是采取了这种模式,估价是900万到1200万,最后是1000,刚过10001078.9万,成交了。
这都是这样一个这种方式,这种方式有什么好处?为什么他们新发明了这样一种方式,我们发现首先对拍卖行好处是非常大的,这一场拍卖一共12件作品,12件拍品都采取了这种模式意味什么?意味着拍卖公司还拍卖会没开,已经知道稳赚多少佣金,反正有人要。拍卖会上是不是成交它都卖出去了,对拍卖公司来讲,它有这样一个很好的、一个很明显的优势,就是拍卖不像我们大陆的拍卖公司就是撞大运了。有时候买走了,我就可以收佣金,没人买的过程中就有很多付出白白花了,但是这个模式就很简单,对拍卖公司来讲叫“旱涝保丰收”的这样一种模式。
那么另外这种模式还对谁有好处呢?对这个委托人是非常有好处的。刚才我们讲了,从金融角度来讲,为委托人在拍卖会上卖东西的第一目的是什么呢?第一目的是融资,要把他们赶快卖掉。卖掉才是他参加拍卖会的能够成交才他参加拍卖的主要的目的;如果流拍了,对他来讲也是空欢喜落空了,他融资目的实现不了,所以通过这种模式,只要拍卖行有一个和第三方签了协议,对于买方来讲,他也踏实了,最少我能卖多少钱,至少我的融资目的是能够实现的。
所以对拍卖公司、对卖方、对委托人来讲是非常好的一个模式,那么对于买家来讲是不是就不好?也不是这样的。我们通过大量的案例发现这种方式在拍卖会上卖的作品,它的成交率反而会提高。统计显示要比不采用这种方式算下来成交率会更高一点,为什么?因为它采取了一个信息透明的制度,这张作品拍品采取这种方式拍卖它并不保密。拍卖公司恰恰是要在图录里边标明这件作品是要采取这种方式来拍卖的,是向所有人公示的,图上都能看得很清楚,我们就会发现采取了这种方式的拍品,成交率反而会提高,为什么会成提高?我们也在考虑,后来发现是这样的,比如说我是一个新的买家,我不太懂艺术品,我没经验,我在拍陌上没有经验,没有经验,买东西好坏,我也自己以前没有经验怎么办呢?按我们的思维来讲,我是新手,怎么我就花钱请顾问,请大专家帮我把关,帮我掌眼帮我评估等等,我会花一大堆这样的钱,我心里边可能还不踏实,为什么我请的专家它不见得是真的专家。我请的鉴定,不见得鉴定结果就是100%的准确,总是有风险的。但是在这种模式下很有意思,我是个新手,又不懂怎么办?我买什么就买这种方式的,因为这种方式保证有人愿意买,就有人在第三方保证这个人实际上他肯定是专家,他肯定是懂行的人,他才敢采取这种方式来跟拍卖公司签第三方保证不可撤销这样一个承诺。这样等于第三方保证人替我承担了前期的就鉴定评估市场调查这样一个职能任务,他替我完成了,就我买这个肯定买的比较放心,尤其是新买家。但有个大前提是拍卖公司不能作假,拍卖公司要和第三方勾结起来做假,本来就造一个虚的,这样挺麻烦的,所以这个模式要建立在社会诚信普遍比较高的这样一个社会环境里边,对买家是有好处的。
所以我们就会发现,对拍卖公司是有好处的。对于卖方他能够很快的实现它的融资的目的,对拍卖公司是能够旱涝保丰收,买家又是新买家来讲,他可以减少他投资失败的风险。因为这以前有人帮他把过关了,现在只剩下一个人了。对第三方来讲,我想买得别被别人买走了,那有什么好处?我空欢喜一场,我确实喜欢,但是买不着的,还不如到拍卖会上去跟别人举牌竞价。我们就发这个模式设计得非常科学合理,在什么地方?就拍卖公司和我签的,比如说我作为一个第三方保证人,我们两个签的协议里有个特别的约定,拍卖会上如果流拍了,我就买走。我按承诺的价格必须要买走它。卖他这是一个,但是如果拍卖会上被别人买走了,我买不到怎么办?我不会白保证。拍卖公司他收到的佣金要给我一部分,要具体的比例双方可以协商了(就是55分成、46分成),总的来说如果说被别人买走了,那就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我一分钱没花,我能分拍卖公司百分之几的佣金,那就空手套白狼,相当于是白捡的一样。它是这样一个制度,是四方共赢的这样一个拍卖模式:
卖家的好处:保证成交,提高融资率
买家的好处:可以获得资金支持,买到喜欢的艺术品
拍卖行的好处:提高成交率,增加佣金收入
预收购人的好处:避免竞争、可以捡漏、可以获得风险收益
所以我们仔细的回头想想,这是什么?这是一个买卖活动吗?绝对不是个买卖活动,这是典型的金融行为,拍卖公司他可以提前收回他的服务费。对卖方来讲,它可以稳定的实现融资的目的。融资的目的对流拍的第三方保证来讲,它一定是投资,它是典型投资行为,买买不成我就拿用费佣金。我没有付出任何代价,我就分到佣金了。买成了以后,因为当第三方的人一定是专家,一定是真正的行家,他知道我报那个价,我肯定不会的,我不能报一个我心里的亏的价格,肯定是一个我能接受的,我认为按这个价格买进还会赚钱的,应该是报了这样一个价格。这样的价格对第三方来讲,是典型的投资行为,所以这个模式是非常有意思的模式。所以你看这是刚才我讲到了,如果一个拍品采用了这种拍卖方式的话,它会有特殊的边、特殊的符号,有这样一个符号,这是香港佳士得的投入的,我们看到的一个小菱形的这样小幅画拍品,是采取了第三方保证的模式,大家都能看得到。所以我想这是跟大家讲的,是说我们可能最近几年才意识到,在研究中才发现,原来艺术品拍卖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买卖活动,或者是简单的投资收藏行为,它更多的是一种金融行为、金融活动、投资融资。西方的拍卖公司苏富比佳士得为代表的为什么长盛不衰,延续了300多年,它还发展这么快这么好,其中原因当然很多了,其中一个原因我个人认为他有金融思维在里边,他没有把拍卖经营当买卖来做,他把拍卖当金融来做。我们刚才讲的这些极大的交易模式、商业模式,都是金融活动,都是金融的思维在起到作用,不仅仅是一个买卖。这是我们想给大家讲的,这也是充分的证明了艺术品拍卖具有金融属性这个论断应该是对的。
创新金融思维做好艺术品投资
我想说说我们国家了,有这么好的模式,我们能学习吗?我们大陆的艺术品拍卖可不可以借鉴这样的金融思维来做我们的拍卖。将来我们下一步的艺术拍卖从哪突破?现在这几年市场一直在徘徊,我们讲得很好-理性探索,实际上就是低迷了。其中有很大的原因就是没有突破资金,资金困难突破不了。价格高了,又买不起,越买不起,好东西越不愿出货,也形成了这样一个死结。怎么解开呢?尽最大的可能提高拍品的流通性,提高成交率。怎么办?就要把金融的思维、把投资的概念引到我们的艺术品拍卖中来,我们的拍卖公司下一步应该是创新金融思维,借鉴西方社会有价值的经验。创新金融是为了做好我们自己的艺术品拍卖活动,当然现在已经开始有实践了。为什么艺术拍卖这种第三方保证方式在我们国家目前没有推开,我个人的研究是可能有一些法律上的障碍。
由于法律的差异,西方一些金融业务我国拍卖行无法开展。艺术品第三方预收购人模式是艺术品金融平台开展的一种金融业务。是将西方的第三方保证与拍卖行融资等业务巧妙结合的新模式。
比如说在我们国家,拍卖公司不能买断拍品,这可能是一个问题。对流拍拍卖公司作为买家买了,这是违反拍卖法的。按照我们的拍卖法规定,我们国家大陆的拍卖公司都只能当中介,纯中介。你不能在拍卖上买东西,也不能买别人东西。另外按我们的拍卖法来讲,不能场外成交,竞买人只能拿着号牌去拍卖会上举牌竞价。场外的人不是竞买人,不能通过拍卖方式卖给他,卖给他的话可能也算有违反拍卖法的。现在有一些法律上的障碍,但经过这几年我们研究,目前这些法律障碍通过我们做艺术品拍卖的设计都是基本能突破,基本上都应该不是问题了。刚才我讲的这些好处,第三方拍卖、卖家的好处是保证成交,提高融资率,买家的好处是可以获得资金的支持,比如我买了以后,拍卖公司可能会给我提供金融服务,拍卖行就可以旱涝保丰收。对第三方保证人来讲,避免竞争,不用拿着号牌在拍卖会上争抢。甚至可以实现不花钱就能挣钱的目的,减少风险等。所以我们大陆的艺术品拍卖公司目前能不能借鉴这样一个模式,我们拍卖研究中心前几年已经和一些拍卖公司有过几次合作,实验效果还是不错的。
但是大家可能比较担心的就是法律的困境能不能突破,现在技术上已经不是问题。通过策划突破法律规定,已经不是问题。现在我认为可能主要是意识问题,我们大陆这些拍卖公司可能还没有意识到艺术拍卖活动是一种金融活动,而金融行为不是单纯一个简单的买卖活动,现在可能最大的问题是意识问题没转过来,所以我们想通过今天的交流把思路告诉大家,如果有做拍卖的,同时可以考虑是不是可以借鉴这个方式。
上一篇:AIAF艺术品金融系列微课程第八期
下一篇:AIAF艺术品金融系列微课程第五期
Hot news
热门新闻
1
活动回顾|艺术与数字科技主题教育活动
2
艺财课堂丨我们应如何为艺术品投资护航
3
AIAF2023年中秋酒会顺利举办
4
家办政策比较|中国香港VS新加坡家族办公室
5
艺财课堂丨艺术品金融交易模式:探索不同策略
6
招生简章丨《国际艺术品评估》2024 全新起航
关于学院
学院介绍
使命愿景
教学理念
高峰论坛
院长寄语
视频集锦
发展历程
俱乐部
课程资讯
ECPD+AIAF艺术品金融博士 招生简章
ECPD×AIAF 艺术品财富管理硕士招生简章
香港艺术市场生态探索之旅
艺术品财富管理
国际艺术品评估
INCAE 艺术品金融 MBA
全球艺术金融家课程
艺术金融家青年领袖课
校友天地
学员风采
校友联谊会
校友俱乐部
入学申请
申请指引
常见问题
最新动态
课程动态
专家视点
云端对话
沙龙活动
动态新闻
行业政策
学术保障
师资团队
国际顾问委员会
学术委员会
合作交流
国际交流
国内交流
加入我们
联系我们
021 68599606
服务时间:周一到周五 09:00-18:00
地址:中国上海市 黄浦区 中山东二路58号 A幢301单元
邮箱:info@aiaf.edu.cn
邮编:200010
微信公众号
官方微博
沪ICP备16009806号-1
版权所有:亚洲艺术品金融商学院(AIAF)
|
法律声明
|
友情链接
优酷视频
新浪微博
百度一下
新浪微博
优酷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