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动态
企业资讯和行业热点
活动回顾 |《造像之美》书籍分享会
日期:2024-03-28 阅读:
分享:
本月24日,亚洲艺术品金融商学院邀请到《造像之美:从犍陀罗到龙兴寺的佛造像艺术》一书作者王凯先生前来学院进行分享。该书系统梳理了从佛教开始的第一尊佛造像,沿丝绸之路东传,到中国北朝晚期,逐步民族化的艺术演变过程,展现了佛教艺术随政治和经济中心的移动、呈放射性展开的发展图谱。主讲人王凯是2012伦敦奥林匹克美术大会委员、首届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博会主策展人、中国价格协会文物艺术品委员会书画部副主任、获第十八届意大利那不勒斯国际经典文化艺术节国际策展人奖、曾在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传媒大学等多所高校及金融机构讲授“艺术品鉴赏与投资”课程。来自律师、银行、文化艺术、投资、地产等领域的30余位企业家和资深职业经理人参加了本次活动。

王凯先生首先介绍了佛造像的起源。佛教成立初始并无佛像,信众通过隐喻、暗示、象征来礼佛,例如,法轮。后在印度文化的影响下,有了第一座佛塔。后马其顿王朝的亚历山大大帝一路东征,一直到达印度河流域,带来了一系列的文化传播和文明融合,包括希腊化的佛教。马其顿王朝的版图包括犍陀罗地区,即包括今巴基斯坦和阿富汗地区在内的佛教文化出现最早的地区之一。亚历山大东征带来了高度写实的希腊艺术,为这个地区打下了佛教造像诞生的审美标准与工艺基础。早期佛教的发展在孔雀王朝阿育王和贵霜王朝迦腻色伽的支持下,在这个地区有了蓬勃的发展。公元1世纪,人神合一的佛像最早出现在犍陀罗。希腊化时期的佛像是两种文明高度杂糅的结果。同期,在印度东北部出现了最早的石窟,后被佛教借鉴,在里面礼佛、讲法、修行、悟道。

佛教产生了3条传播路线:一条是从南印度走海路到达现东南亚,演变成南传小乘佛教;一条是从印度东北部越过喜马拉雅山,到达西藏,成为藏传佛教;另一条北线是沿中亚丝绸之路、河西走廊,到达华夏腹地,最终传到韩亚地区。北线传播也是佛教到达中国本土化、民族化、中国化的过程。

东汉明帝时期,佛教进入中国。新疆区域地处欧亚大陆的腹地,作为交通枢纽,文化在此非常多元和杂糅,佛教塑像出现古希腊式的建筑和人物、出现了“飞天”。佛教沿新疆传到了甘肃。气候变化给北方逐水草而生的游牧民族带来了压力,不断向内压进。北梁时期,凉州成为河西走廊上、长安以西最繁盛的佛教圣地,石窟塑像开始被汉族同化、改造。经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灭佛后,其孙拓跋浚恢复佛法。国家极其需要佛法来统一思想、教化人民,佛教需要掌握巨大资源的王朝统治者来保护自身、传播教义、开凿石窟,佛教和皇权紧密联系在一起。拓跋浚以北魏5个皇帝为原型雕塑佛像,起到拜佛就是拜帝王的作用。后冯太后和孝文帝推广汉化改革,汉族服饰开始被借鉴到石窟开凿中。后北齐开窟造像则尽显皇家气派,对佛像形象进行改造,拉远神像与大众的距离。

 

在系统梳理了佛教雕塑艺术在中国的传播脉络后,王凯先生回答了听众提出的问题:

随着佛像的审美流变,东西方文化对其的影响分别是什么样的?

答:隋唐之后、宋代开始,佛像开始更贴近生活,神性降低、人性增高。以云岗二期为时间线,公元465年之后,佛教雕塑更本土化、中国化,开始融入汉族的风貌、哲学思想、儒家教义。

 

针对石窟和佛像的损坏,保护、修复工作是什么样的?

答:1)国外力量会参与并主导偷盗佛像,使我国在文物传承方面损失巨大;2)会有国外购买后捐赠给国家;3)资金充足的,如四大石窟,保护和修复工作做的较好;4)民间力量在其中发挥一定的作用。

 

从收藏和投资角度,如何看待佛像市场?

答:1)佛像艺术品不是大的门类;2)能上拍的拍品很少;很多在博物馆、艺术馆,不能流通;3)市场上体量较大的是元明清铜制佛像。


 

活动最后,王凯先生为大家带来了典藏版图书签售福利。逾半数听众对佛造像话题产生了较大的兴趣、入手了书籍,并和王凯先生进行一对一的深入交流。本次活动圆满结束!

021 68599606
服务时间:周一到周五 09:00-18:00
地址:中国上海市 黄浦区 中山东二路58号 A幢301单元
邮箱:info@aiaf.edu.cn
邮编:200010
微信公众号
官方微博